導言:本文根據智綱商學院線上課堂《虎哥說戰略》第二講——“定位”內容整理而成。在第一講“序言:戰略的本質”后,路虎老師與企業家們繼續分享了定位之道,定位的方法論。他主要從企業家自我的人生定位講起,認為企業家只有找準自我定位后才能找到企業定位,產品定位,并希望企業家們活在當下,回歸初心。
定位必須先回歸本心
什么是定位?定位就是找到我是誰,找到獨一無二的自己。很多人聽完戰略課程后馬上生發出了自己的定位,但是沒過多久就變了,有的變了很多次,最后懷疑定位是不是忽悠人的東西,是不是真正的有用,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可能你是知道分子,僅僅掌握了定位的理論,沒有掌握定位的方法論,特別是定位的心法。下面我就展開談一談定位為什么要先回歸本心。
先從人生定位談起,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產品定位、企業定位。“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不能做好人生定位的人,也不可能做好產品和企業的定位。
和尚還在,我哪去了?
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和大家分享一個古代的笑話:和尚還在,我去哪里了。張三是一個公差,負責押送一個和尚,每天起床清點四樣東西:包袱、文書、和尚、我。有一天和尚把張三灌醉,把張三頭發剃光,換上和尚的衣服,和尚穿上公差的衣服逃走,張三起床后發現包袱文書還在,和尚也在,但是“我”不見了。笑話聽起來荒誕,但是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很多人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有的人25歲就死了,到了75歲才埋葬”。人一旦迷失自我,就沒有了“魂”,魂不附體,就會很茫然,隨波逐流,就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會活在別人的觀念里,就會被周邊的環境所左右,就會為別人而活。
臨終前最后悔的事
美國有位臨終關懷護士博朗尼·邁爾總結了人臨終的時候最后悔的五件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沒有勇氣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日本也有位臨終關懷護士大津秀一,總結了人最后悔的25件事,排在第一位的和美國版的臨終后悔的事幾乎一模一樣。為什么當初沒有勇氣過自己想過得生活,沒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沒有回歸本心,沒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很多人到了臨終才幡然悔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問題是你找到獨一無二的自己了嗎?有的人一直沒有找到,有的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
喬布斯與“禪者的初心”
大家對喬布斯非常了解,喬布斯是怎么回歸本心,找到自我,從一個非常好的人生定位出發,實現了偉大的夢想?
1972年,喬布斯父母將喬布斯送入了里德學院,里德學院里面有很多嬉皮士,喬布斯也是嬉皮士,癡迷于東方神秘主義哲學。在里德學院,喬布斯讀到鈴木俊隆寫的《禪者的初心》,這本書主要告訴人們如何關注當下,如何回歸自己的本心。因為這本書的影響,喬布斯一年后選擇退學,他認為大學不能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1974年初,喬布斯去印度尋找自己的初心,但是沒有什么收獲。回到美國后,喬布斯去了原來鈴木俊隆的助理乙川弘文的禪修中心,成了禪修的修行者,在創辦蘋果以前,喬布斯想到日本修禪,乙川告訴喬布斯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修禪,修禪也可以指導人的工作和生活,這才是當代禪宗的本色。喬布斯聽了乙川的話后放棄了去日本出家禪修的打算,創辦了蘋果。
《禪者的初心》
喬布斯終身保持著禪坐冥想的習慣,禪也影響了喬布斯,讓喬布斯逐漸掌握了洞見事物本質的直覺力、排除雜念的專注力以及基于極簡主義的審美能力,影響了蘋果的設計。喬布斯遇到重大問題時不太相信集體討論和市場調研,而是依賴個人的直覺。喬布斯的辦公室沒有太多東西,每次遇到重大決策時就在在辦公室中冥想,憑直覺選擇,而喬布斯的選擇被市場證明是正確的。聽起來神乎其神,喬布斯認為當心定下來的時候,直覺會變得清晰細膩。
2004年喬布斯被確診為胰腺癌后頓悟人生,告誡年輕人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讓別人的觀念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有勇氣去聽從自己直覺和心靈的指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指導你想要成為什么樣子。喬布斯的故事對我們非常有啟示,和我們信不信仰佛教沒有關系,只與我們內心的修行有關,不管你信仰什么,人生都是一場浩蕩的修行。
如果從定位方法論解讀喬布斯,我認為他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是:人生的定位首先要給自己找到魂,找到獨一無二的自己。找魂是定位的原點,定位的根基。如果自己定不下來,外界對你來說眼花繚亂。只有自己定下來,才能知道自己的初心。
人生的定位是這樣,產品和企業的定位也是這樣,也應該是獨一無二的。產品和企業是老板人格的外化,有什么樣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產品和企業。老板的價值觀、抱負、人生定位會影響他的產品定位和企業定位。如果老板迷失了自我,他的企業就不可能有魂,不過是賺錢的機器,當老板有魂了,企業和產品才能有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王者歸來。“戰略就是取舍,戰略就是聚焦”,選擇不做什么比選擇做什么更重要。但是,憑什么去取舍、去聚焦?首先就要回歸本心,知道你內心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拒絕誘惑,堅守主航道。
宋城黃巧靈
宋城的黃巧靈原來是一個體制內的人,在政府管理文化事業。后來下海,期間讀了古典文學的研究生,來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做旅游,一場大風把他的東西都刮走了,黃巧靈自己躲到一個橋洞中。之后回到杭州,做了宋城,演繹宋文化,二、三年后收回成本,項目比較成功。此時,中國出現了房地產熱,黃巧靈找到工作室的時候是1999年,我和云總隨王老師到杭州見黃巧靈,那時他有很多想法:一方面想把旅游做大,他考察了全球,覺得迪士尼最好,他把迪士尼的很多東西照搬回來;另一方面也想做房地產,提出了“景觀地產”的概念;另外還有旅行社、旅游職業培訓學校、收購豪華游輪、開發龍泉山,同時想做很多事情,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
這時的黃巧靈有點膨脹,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們給他策劃了休博會,杭州樂園成為休博會永久會址,拿到了幾千畝地,企業也做大做強了,之后全國擴張,在很多城市拿了很多地,企業失去了焦點,定位不清晰。在擴張最瘋狂的時候,黃巧靈的身體扛不住了,經常暈倒。后來痛定思痛,在房地產黃金時代收縮,重新思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和華僑城、迪士尼、萬科有什么區別。
黃巧靈要做獨一無二的自己,要回歸本心,最后確定還是要以文化旅游為核心,而不是以房地產或其他為核心。后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把宋城千古情做大上市,在全國的一線景區演繹,順帶做了一些房地產,用文化旅游帶動房地產。黃巧靈回歸本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的長板是什么,堅守主航道,把文化旅游產業做強,而不是做一個二流開發商。
王志綱老師
另一個例子是王志綱老師,王老師有很多書,我建議大家讀最早的《謀事在人》,很多人以為這本書寫的是碧桂園策劃案例,其實不然,這本書發行幾百萬冊,不是房地產專業書籍,而是描述一個人如何通過好的人生定位和生涯規劃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是這本書的真正價值。
王老師生于貴州,青少年時期生活在文革年代,后來恢復高考,王老師考到蘭州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蘭州的社科院工作,兩年后,王老師覺得這不是我內心想要的,不但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歷萬端事,王老師毅然選擇了新華社,去內蒙分社工作。后來因為表現優秀,被調到總社配合新華社長寫了很多大稿。小平南巡后,廣東成為了改革開放熱土,需要很多人才,王老師被調到新華社廣東分社,在廣東寫了很多經典的大稿。那時候很多記者寫小稿,有紅包拿,評職稱快,看的是眼前的利益。王老師從本心出發,拒絕小的誘惑,一年只寫幾個大稿,別人完成作業,王老師完成作品。王老師給碧桂園策劃后,于1994年創立了王志綱工作室。
因為王老師成名于碧桂園,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就找上門來,那時候房地產不需要招拍掛,不需要資本金,有些人空手套白狼。很多人不解:王老師做策劃辛辛苦苦收一點錢,為什么不自己當開發商。王老師很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王老師要做一個一流的策劃人,不做二三流的開發商。王老師的最大特點是自用之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根據自己的本心規劃生涯。王老師離開新華社的時候,已經不是“王記者”,而是“記者王”,是記者中最頂尖的,后來有人寫了中國現代媒體史,其中有一章叫王志綱時代。很多人在新華社到了一定年齡,轉而從政,做到比較高的官職,有人建議王老師也這么做,王老師也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是王老師自己知道,如果從政,他的很多短板都會暴露出來。所以王老師一直堅持做一流的智庫,而不是做二流的實業家和三流的政客。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核心是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最擅長做什么,回歸自己的本心,從這個原點出發做自己的生涯規劃。
剛才談到的黃巧靈、王老師都是鮮活的案例,人的成就不在于是否聰明,而是有沒有掌握方法,很多人不掌握方法,沒有這種理念,成為了投機的人,不能拒絕誘惑,往往走的都是斷頭公路。再例如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它不是講簡單的成功學,它反映的是人生的大道,大智若愚,看上去很笨,但是走的是直線,就像華為一樣,一開始貿易階段可能有些取巧,但是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華為把利潤投入到產品的研發里,開始了很“笨”的創業征程。華為的成長是阿甘式的成長,下笨功夫,堅守主航道,做到了“戰略就是取舍,戰略就是聚焦”,真正踐行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不只取決于任正非的戰略思維,也取決于他的心性。任正非就像阿甘一樣,外化出來就是華為的產品、團隊、品牌。
鈴木禪師在《禪者的初心》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做任何事都是在展示我們的天性。企業就是老板人格的外化,老板的本心決定了一切,做企業是沒有止境的修行,希望各位企業家活在當下,回歸本心。
本期作者:路虎
智綱智庫執行總裁、上海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