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片免费视频-a级片免费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95免费观看体验区视频|www.newcdi.com

王志綱工作室微信二維碼
王志綱工作室
微信號:wzggzswx
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
經典案例
戰略的種種說法
徐飛 2009/1/4 11:32:25

  一、“戰略”淵源

  “戰略”一詞本源于軍事,“戰略”的希臘語是strategos,意思是“將軍指揮軍隊的藝術”。長久以來,戰略一直作為軍事領域中的一個概念被人們熟知。如《辭海》對“戰略”一詞的解釋是:“泛指重大的、帶有全局性和決定全局的計謀”。又如《戰爭論》的作者勞克塞維茨認為:“戰略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使用戰斗的藝術”。利德爾·哈特對“戰略”一詞的見解是:“戰略是一種分配和應用軍事工具以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在《孫子兵法》中,則將戰略視為對戰爭最高層次的決策和把握,崇尚“上兵伐謀”,推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戰略作為軍事家對戰爭全局的規劃,在制定過程中,需要綜合分析敵我雙方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確定戰爭目標和使命,了解和分析戰爭環境,制定戰爭方針政策,調撥戰爭資源,以及實施具體戰術等。由此,軍事家們才可能從全局上贏得戰爭的勝利。

  在人類利益對抗的活動中,戰爭只是最極端的手段。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人類進入了以企業為基礎的商業時代。各個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和利益最大化,不斷上演一出出激烈爭奪客戶、極力占領市場的商業大競爭,雖不見硝煙,但其白熱化程度絲毫不亞于戰場。

  上世紀60年年代,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科學技術飛躍式發展,生產內涵不斷豐富,生產方式日趨復雜,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多樣和多變。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發現,唯有采取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更為系統化地經營企業,才能緩解并適應競爭壓力。至此,“戰略”開始正式運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并被提升至理論的高度,一系列的研究也隨之展開。

  一般認為,最早將“戰略”引入企業經營管理領域的學術著作,當屬菲利浦·塞茲尼克(PhilipSelznick)和錢德勒(Chandler)在1957出版的《經營中的領導能力》一書。在該書中,戰略思想被首次引入企業管理的范疇。1962年,美國著名的管理學者錢德勒再次發表了《戰略與結構》,掀起了研究企業戰略的浪潮。1965年安索夫(H.I.Ansoff)出版了《公司戰略》,同年,安德魯斯(K.R.Andrews)又出版了《商業政策:原理與案例》,這幾部開創性的著作,共同為戰略管理這一學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如今,經過長期的演化,戰略的內涵和外延已有了極大的拓展,“戰略”已不再局限于軍事范疇,而是更廣泛地運用于政治、外交、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戰略既可以表達為“有目的的行動”,也可以表述為“對行動的設計”。稍展開一點講,戰略是實現長期目標的一種方法;或是為獲得一個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機巧或謀略;亦或是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組織基本目標得以實現的一整套計劃。

  二、廣義戰略與狹義戰略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喬爾·羅斯(JoelRoss)和邁克爾·卡米(MichaelKami)曾經這樣說道:“沒有戰略的企業,就像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一樣,只會在原地轉圈,又像個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在短短的半個世紀內,關于戰略的研究可謂百家爭鳴,名家輩出。然而,“戰略”這一在管理學界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大致而言,企業戰略一般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企業戰略,包括企業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方法;而狹義的企業戰略,則僅涉及達到目標的手段和方法。兩者分歧的關鍵點,在于企業戰略是否包括企業目標。

  麥克爾·波特作為廣義企業戰略定義的支持者,在其著作《競爭戰略》中認為,企業戰略中應該包括企業的目標。書中提到:“從根本上講,制定一項競爭戰略,也就是為某一企業規定一種廣泛適用的程式,以便指導企業如何投入競爭。應當有什么樣的競爭目標,以及在貫徹這些目標時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方針……。競爭戰略是公司為之奮斗的一些終點(目標),與公司為達到他們而尋求的途徑(政策)的結合物。”安德魯斯也認為:“戰略是關于企業宗旨、目的和目標的一種模式,以及為達到這些目標所制定的主要政策和計劃。”然而,明茨伯格教授作為企業戰略狹義定義的代表人物,則傾向于將企業戰略界定為“一系列整套的決策或行動方式”。

  三、戰略“5P論”

  關于戰略的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戰略管理的鼻祖,安索夫(H.I.Ansoff)認為,戰略就是組織,即組織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安德魯斯在其“公司戰略概念”中認為,戰略是一個多決策系統。錢德勒和赫菲則認為,戰略是企業與環境之間的紐帶。戰略與環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戰略是企業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體現。

  其他關于戰略的定義還很多。這表明不同學者各自根據自身的學術淵源和研究視角,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賦予企業戰略以不同涵義。另一方面,全球化、網絡化、扁平化引發的變化和變革,創新與技術帶來的快速發展和不確定性,以及日益復雜和脆弱的經營環境,使人們對戰略的認識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戰略其實并沒有一定之規,戰略規劃也并不象從前學者們所宣稱的那樣是一種正式過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的詹姆斯••布賴恩••奎因(JamesBrianQuinn)就認為,戰略應看作是一個邏輯漸進的過程(strategyisaprocessoflogicalincrementalism)。在他看來,戰略是在長時間內所作的許多小型決策的結果(strategyistheresultofmanysmallerdecisionstakenoveralongtime)。許多其它的學者,亦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明茨伯格的戰略“5P”模型。

  1998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明茨伯格(H.Mintzberg)在借鑒市場營銷學中四要素(4P)提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戰略可以有五種不同形式,即計劃(Plan)、模式(Pattern)、計策(Ploy)、定位(Position)和觀念(Perspective)。由于全部以英文字母“P”開頭,故有企業戰略“5P”的稱謂。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視角看,戰略表現為一種計劃(Plan);從企業過去發展的歷程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模式(Pattern);如果從產業層次看,戰略表現為一種定位(Position);從企業層次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觀念(Perspective);而從競爭層面看,戰略又表現為一種計謀(Ploy)。現將5P分述如下。

  (一)戰略是計劃(Plan)

  將戰略定義為計劃,是從戰略對行動具有綱領性指導作用這一角度來考慮的。作為一種計劃,戰略將充分體現出其預見性和意志性特征,并按照一定的順序(可以是時間序、空間序或邏輯序等),將企業的主要目標、方針政策和經營活動結合成一個縝密的整體。戰略必須高屋建瓴,謀劃未來。任何企業的經營活動,都必須遵從企業的戰略方針進行活動,使各部門、各環節步調統一、運行有序、協同合作,齊力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計劃制定的內容、形式、特征等,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如企業決策層、管理層的認識水平、企業的使命和愿景(Vision)、企業自身實力和運營狀況,以及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等。因此,在做出計劃之前,務必對這些因素可能對企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制定出一個方向正確、目標清晰、切實可行的計劃。

  (二)戰略是模式(Pattern)

  所謂模式,就是解決某類問題的一般方法。當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加以凝煉,升華到理論層次時,模式即孕育而生。每種模式都是針對某類問題或某些問題的恰當解,它來源于對歷史經驗和先前事件的回歸分析和有效梳理,尤其是對他人或自身最佳實踐(bestpractice)的歸納總結,具有“后驗性”。模式的可貴在于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成功的關鍵因素。

  當把戰略視作一種計劃時,其實暗含了一種假設:即環境是相對穩定的,有關的環境變量和其它一些參變量是可以事前預先設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情形并非如此。面對外界突如其來的變化,企業無法做到先知先覺。這時,可以借用既有的模式,以應對并化解突發的狀況。

  當環境發生了始料未及的變化,或者企業制定的戰略在實施過程中與現實環境嚴重沖突時,企業采取的行動往往是借助以往的運作模式,在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而不是重新制定戰略計劃,實踐中的這種策略稱為應急戰略。將戰略定義為一種模式,恰恰反映了戰略的應對性。企業長期的經營方式,決定了其對環境變化的應對模式。戰略的形成,則是由企業的日常運作行為模式不斷強化而來,具有長期性、連貫性以及相當的一致性。

  (三)戰略是定位(Position)

  該定義從外部環境的角度來審視戰略的意義,強調企業的開放性系統特征。企業戰略不能就企業談企業,而應放在一個開放的背景下來考察,從中確立企業在其所處環境中的位置。更準確地說,是確立企業在市場、行業、產業中的位置。企業戰略涉及的領域很廣,可以包括產品生產過程、顧客與市場、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自我利益等任何經營活動及行為。企業經營者在制定戰略時應充分考慮其外部環境,尤其是行業競爭結構對企業行為和效益的影響,確定自己在行業中的現有地位,以及達到目標地位所應采取的各種措施。

  把戰略看成一種定位,旨在通過正確地配置企業資源,形成有力的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在1980年和1985年分別出版的著作《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中,明確指出“戰略就是創造獨特的有價值的市場位置。”這種觀點被廣泛認同,在戰略管理各流派中居“占優”地位。

  (四)戰略是觀念(Perspective)

  戰略作為一種觀念,是為了強調戰略的抽象性特征。其實質為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個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該影響涉及企業存在的目的、企業的社會形象、發展遠景等多方面。依據這種定義,戰略表達了企業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體現了企業對環境的價值取向和組織中人們對周遭環境的看法,進而反映了企業戰略決策者的價值觀念。在對企業外部環境及內部條件進行分析后,企業戰略決策者做出的主觀判斷就是戰略。因此,戰略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它存在于戰略者的頭腦之中,體現戰略制定者的意志和觀念。同時,這種觀念又被整個企業集體共享,共同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行動。

  戰略作為一種觀念,對戰略制定者的要求頗高:當企業戰略決策者的主觀判斷符合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實際情況時,所制定的戰略就是正確的;反之,當其主觀判斷與現實環境不符時,或其價值取向發生重大偏差,企業戰略就是錯誤的。同時,戰略作為一種觀念意味著,要超出企業戰略制定者的觀念去改變戰略,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除非企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五)戰略是計謀(Ploy)

  戰略作為計謀,旨在強調戰略的競爭性特征,在這種意義下,戰略直接針對競爭者而言。計謀通常指在特定競爭環境下指導行動的手段和策略,它具有動態性,即隨著競爭格局的發展和變化,計謀也有著不同的方式,計謀的作用也因此而體現。

  除了從上述五個方面認識戰略外,戰略的整體性、指導性、前瞻性、系統性、穩定性、綜合性、層次性、動態性、全局性、反應性、風險性等諸多屬性,亦值得深入分析。對這些特性的深度探究,有助于對戰略本質更全面、更充分的認知。

  四、戰略函數S=f(E,R,V)

  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戰略的理解,我們引入戰略函數S=f(E,R,V),如圖所示。

  圖中的三個圓圈分別代表企業的外部環境(Environment)、內部資源(Resources)和企業愿景(Vision)。

  戰略函數表征的是,戰略(S)是環境(E)、資源(R)和愿景(V)這三個變量的三元函數。分析環境E,可以明確企業“可做”什么(即允許和需要做什么);分析資源R,可以明確企業“能做”什么;分析愿景V,可以明確企業“想做”什么;而戰略就是要確立企業“該做”什么。弄清了“可做”、“能做”和“想做”什么,“該做”什么就昭然若揭。

  環境是企業制定戰略的外部因素,它界定了企業“可做”什么的范圍。例如,由于行業科技和工藝水平的限制,目前處理器芯片最精細的工藝只能做到32納米,芯片生產企業想要在新工藝研發出之前,超越這個限制以生產出更精細的芯片,在現階段是不可實現的。企業外部環境還有很多,比如國家的政策、所處地理條件等等。當然,外部環境并非僅僅起限制作用,也可以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例如,伊利集團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至今天這樣的規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中國飲食習慣與國際的接軌。這樣的外部環境,大大刺激了中國乳品市場的需求,進而促進了伊利集團的跨越式發展。

  資源是企業制定戰略的基礎條件,資源既包括土地、資金、廠房等有限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等無形資源,它界定了企業“能做”什么的范圍。仍以芯片的生產為例,如果一家芯片生產企業自身的生產工藝只有90納米,它想要在當下生產出與其競爭對手一樣65納米的芯片是難以想象的。這家企業的生產受到了其自身科技工藝水平的限制,它只能做它能做的。與外部環境一樣,企業資源既可以起限制作用,也可起促進作用,甚或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仍以伊利為例,伊利廉價豐富的奶源,就是其自身的資源優勢。

  愿景是企業制定戰略的價值訴求,它描述了企業“想做”什么的范圍,更多地體現了企業管理者的意志和意圖,它為企業的戰略制定提供精神動力和方向指南。企業“可做”且“能做”的事情并不少,但最終能否“做成”,必須以企業“想做”為前提,否則都無濟于事。伊利集團正是在“成為一家具有國際規模的乳品領軍企業”這一愿景的強烈感召下,沿著從“扎根黑土地”,到“拓展全中國”,再到“開拓海外市場”的戰略路徑,一路走來,所向披靡。

  戰略的本質是“該做”什么,它是“可做”、“能做”和“想做”的有機統一,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說這三者是三個圓圈,其交匯的區域即為戰略描述的地方。在企業實際制定戰略的過程,幾乎都是圍繞這三個方面來展開的。

  (徐飛:教授、博士、博導,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助理、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戰略學者)

  本文轉自徐飛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