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王志綱工作室已經悄然走進下一個10年。對于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來說,10年往往是一個坎,也是組織再造的一個新起點。在走過了金戈鐵馬般的10年策劃路之后,工作室的下一個彼岸在哪里?為了應對新的挑戰,工作室將做出怎樣的調整?又該怎樣揚棄自我,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未來10年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坦途,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工作室仍將與剛剛過去的10年一樣,不可避免地遇到新的迷茫、困惑甚至痛苦。
也許對于一個不可復制也絕難再有的戰略策劃機構來說,“痛并快樂著”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一位剛剛畢業于國內著名院校、進入工作室不久的研究生曾這樣理解自己眼中的工作室,他坦承自己一開始看到的更多的是工作室的不足之處,但令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是,盡管這里乍一看并不完美,但為什么在市場上卻擁有其他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地位和尊嚴呢?
在將工作室與市場化的專業公司以及學院派進行了一番細心的比較之后,他發現工作室有諸多優勢,并認為正是這些優勢奠定了工作室的核心競爭力:其一,在把握區域經濟的大局觀方面,高度和廣度兼有之,優勝于市場化的專業公司;其二,在跨專業領域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方面,優勝于學院派;其三,在出色的政府公關能力方面,優勝于市場化的專業公司;其四,在引導市場、創造市場的能力方面,優勝于學院派;而更重要的是,在深諳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運作規則方面,又遠遠優勝于其他兩者。
綜合上述優勢,他進一步發現工作室似乎更擅長啃骨頭,專治疑難雜癥,也就是說,但凡是其他機構可以解決的問題,找工作室來做無疑都是一種奢侈,但如果是任何一家機構也解決不了、用任何一種專業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工作室做起來卻往往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這不禁令人想起王志綱早在下海之初就曾說過的一句話:策劃是挑戰智慧極限的活兒,就是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
事實上,自工作室進入城市經營和區域發展領域以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挑戰也接踵而至,一個個陌生的領域和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的課題等待著工作室去破解,從陜西的宗教圣地法門寺到中國第一條城際地鐵——廣佛地鐵,從廈門園博會到鼓浪嶼,從溫州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到成都文化產業的啟動,從振興中國的東北角呼倫貝爾到正在運作的“中、俄、蒙國際論壇”,從成都的老工業區轉型到重慶的“三農”問題,從中部崛起到營銷南昌,而所有這些課題找到工作室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戰略。
以下一個10年為起點,工作室又開始了一場更加艱苦、更充滿挑戰、更需要勇氣和魄力的跋涉。
時間是一面最好的鏡子。10年前,當中國的策劃業還在胎動之中的時候,人們還無法真正理解戰略的含義,一個點子和創意就足以刮起一陣不小的旋風;8年前,當策劃業一夜之間風靡神州大地,無論是功能層面還是戰略層面的策劃都各顯其能,而工作室也必須去市場上“拼刺刀”,并且拼得比別人還要好;6年前,當策劃業泥沙俱下、風雨如晦之際,工作室依然堅定不移地在戰略策劃的小徑上踽踽獨行;而時至今日,當區域、城市、產業和企業一起開始呼喚戰略、尋找戰略的時候,工作室再一次迎來了“守得云開霧散時”的發展機遇。
正如王志綱所說,市場經濟就像一把篩子,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最終都會各歸其位。只不過這一篩,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
風雨10年之后,王志綱對工作室的未來依然充滿憧憬。也許是有感于中國知識界的尷尬,從成立工作室第一天起,他就決心用自己的策劃實踐打造中國特色的商業思想庫,但在當時很多人以為那不過是一個美麗的愿望。10年后的今天,王志綱的初衷卻絲毫沒有改變,反而越發鮮明和堅定。
在2005年工作室的年會上,王志綱再一次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描述著這樣一個夢想:“工作室就像一鍋老湯,我們不斷地往老湯里加入各種各樣新鮮而有營養的東西,把肉吃光以后,最后剩下的是一鍋老湯。現在我們還只是在有限地調理和攪拌這鍋老湯,真正的大梳理、大整合、大結局遠沒有到來!我們現在才走了10年,再走10年下來,這鍋老湯價值連城。它就是中國之湯,時代之湯,歷史之湯。在這鍋老湯里面,將會煎熬出多少麥肯錫;在這鍋老湯里面,將會煎熬出多少‘哈佛學不到’;在這鍋老湯里面,將會煎熬出多少新銳性、開創性的人物!”
見證廈門:戰略就是超越
鼓浪嶼,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05年秋舉辦的一次專家評選中,這里被認為是中國最美的城區之一。但有誰會想到,就是這個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一年前的春天,卻陷入了一場矛盾重重的爭論和風波之中,成了長期困擾在廈門市政府心頭的一道難題。
于是,工作室有機會再一次來到廈門,而在工作室的記憶中,工作室與這座城市竟有著一段長達8年的不解之緣。
1998年,工作室第一次來到廈門,一次“無中生有”的傳播策劃至今仍讓當地人記憶猶新;
1999年,在工作室的戰略把握下,廈門房地產迎來了自己的大盤時代;
2003年,由于工作室的介入,廈門本島最后一塊大宗處女地——鐘宅灣作為廈門的城市客廳和CBD浮出水面;
2004年,廈門本島有史以來最大的房地產項目——瑞景新城揭開面紗;與此同時,由工作室總體策劃的廈門2006年中國第六屆國際園藝花卉博覽會也得到了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認同;
……
時間是一面最好的鏡子。此時此刻,通過8年來工作室在廈門親歷的每一次策劃,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的戰略策劃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也可以依稀看到一個中國本土策劃機構與時俱進、不斷沖浪的成長背影。
彈指一揮間,王志綱工作室已經悄然走進下一個10年。對于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來說,10年往往是一個坎,也是組織再造的一個新起點。在走過了金戈鐵馬般的10年策劃路之后,工作室的下一個彼岸在哪里?為了應對新的挑戰,工作室將做出怎樣的調整?又該怎樣揚棄自我,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未來10年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坦途,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工作室仍將與剛剛過去的10年一樣,不可避免地遇到新的迷茫、困惑甚至痛苦。
也許對于一個不可復制也絕難再有的戰略策劃機構來說,“痛并快樂著”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一位剛剛畢業于國內著名院校、進入工作室不久的研究生曾這樣理解自己眼中的工作室,他坦承自己一開始看到的更多的是工作室的不足之處,但令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是,盡管這里乍一看并不完美,但為什么在市場上卻擁有其他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地位和尊嚴呢?
在將工作室與市場化的專業公司以及學院派進行了一番細心的比較之后,他發現工作室有諸多優勢,并認為正是這些優勢奠定了工作室的核心競爭力:其一,在把握區域經濟的大局觀方面,高度和廣度兼有之,優勝于市場化的專業公司;其二,在跨專業領域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方面,優勝于學院派;其三,在出色的政府公關能力方面,優勝于市場化的專業公司;其四,在引導市場、創造市場的能力方面,優勝于學院派;而更重要的是,在深諳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運作規則方面,又遠遠優勝于其他兩者。
綜合上述優勢,他進一步發現工作室似乎更擅長啃骨頭,專治疑難雜癥,也就是說,但凡是其他機構可以解決的問題,找工作室來做無疑都是一種奢侈,但如果是任何一家機構也解決不了、用任何一種專業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工作室做起來卻往往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這不禁令人想起王志綱早在下海之初就曾說過的一句話:策劃是挑戰智慧極限的活兒,就是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
事實上,自工作室進入城市經營和區域發展領域以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挑戰也接踵而至,一個個陌生的領域和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的課題等待著工作室去破解,從陜西的宗教圣地法門寺到中國第一條城際地鐵——廣佛地鐵,從廈門園博會到鼓浪嶼,從溫州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到成都文化產業的啟動,從振興中國的東北角呼倫貝爾到正在運作的“中、俄、蒙國際論壇”,從成都的老工業區轉型到重慶的“三農”問題,從中部崛起到營銷南昌,而所有這些課題找到工作室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戰略。
以下一個10年為起點,工作室又開始了一場更加艱苦、更充滿挑戰、更需要勇氣和魄力的跋涉。
時間是一面最好的鏡子。10年前,當中國的策劃業還在胎動之中的時候,人們還無法真正理解戰略的含義,一個點子和創意就足以刮起一陣不小的旋風;8年前,當策劃業一夜之間風靡神州大地,無論是功能層面還是戰略層面的策劃都各顯其能,而工作室也必須去市場上“拼刺刀”,并且拼得比別人還要好;6年前,當策劃業泥沙俱下、風雨如晦之際,工作室依然堅定不移地在戰略策劃的小徑上踽踽獨行;而時至今日,當區域、城市、產業和企業一起開始呼喚戰略、尋找戰略的時候,工作室再一次迎來了“守得云開霧散時”的發展機遇。
正如王志綱所說,市場經濟就像一把篩子,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走,最終都會各歸其位。只不過這一篩,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
風雨10年之后,王志綱對工作室的未來依然充滿憧憬。也許是有感于中國知識界的尷尬,從成立工作室第一天起,他就決心用自己的策劃實踐打造中國特色的商業思想庫,但在當時很多人以為那不過是一個美麗的愿望。10年后的今天,王志綱的初衷卻絲毫沒有改變,反而越發鮮明和堅定。
在2005年工作室的年會上,王志綱再一次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描述著這樣一個夢想:“工作室就像一鍋老湯,我們不斷地往老湯里加入各種各樣新鮮而有營養的東西,把肉吃光以后,最后剩下的是一鍋老湯。現在我們還只是在有限地調理和攪拌這鍋老湯,真正的大梳理、大整合、大結局遠沒有到來!我們現在才走了10年,再走10年下來,這鍋老湯價值連城。它就是中國之湯,時代之湯,歷史之湯。在這鍋老湯里面,將會煎熬出多少麥肯錫;在這鍋老湯里面,將會煎熬出多少‘哈佛學不到’;在這鍋老湯里面,將會煎熬出多少新銳性、開創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