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片免费视频-a级片免费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95免费观看体验区视频|www.newcdi.com

王志綱工作室微信二維碼
王志綱工作室
微信號:wzggzswx
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
經典案例
論工作室十大關系——我們的形勢和任務
王志綱工作室 2003-02-11

 (王志綱老師在2003年年會上的講話)

  作為一個志在戰略咨詢的策劃機構,2002年的工作室度過了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隨著北京策劃中心率先在城市經營領域的探索,工作室的策劃業務開始逐漸跳出大盤時代,向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進軍。

  為了應對新的形勢,引領下一個高潮,王志綱召開了工作室三地高層聯席會議,明確提出今后要“抓大放小,回歸本位”:所謂抓大,就是要集中精力探索城市經營和區域發展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策劃實踐;而放小,則是指舍棄工作室原本十分擅長的地產策劃和大盤項目;所謂“回歸本位”,則是要工作室積極應對戰略時代的到來,真正擔當起一個本土戰略機構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在工作室2003年初的全體大會上,王志綱再一次全面論述了工作室以一貫之的生存之道。


  工作室從開創到現在,一轉眼已經快10個年頭了。站在今天,回望過去的八九年,我們就不難發現孰是孰非的關鍵所在。所謂十論工作室,就是談十個問題。這些問題看起來有點形而上,好象比較虛,但就是這個“虛”,決定了我們“實”的力度與厚度。沒有這個“虛”,我們也許會迷失方向;沒有這個“虛”,我們也許會在偶然中成功,但在必然中被消滅;沒有這個“虛”,我們也許不能成為沙漠中的一塊綠洲;沒有這個“虛”,我們工作室也許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來與時俱進,不斷保持旺盛的戰斗力、凝聚力和會當凌絕頂的氣概和能力。

  快與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國的企業界一片高歌猛進、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說得好聽一點,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間成為比爾·蓋茨,一夜之間就成了巴菲特,一夜之間就成了所謂的麥肯錫。許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話,就是“做不大不做”。說不好聽一點,就是浮躁之氣籠罩著整個業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誰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顧工作室近10年來的歷史,可以說我們走得較慢。但是這些年來,有多少風光一時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大師們都成了過路英雄、泡沫神仙,一個個被淘汰、消滅了,有的還成了笑柄?

  我常說,在策劃界,我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榮是以誰為榮?坦率說,以我們為榮。我們的“榮”,帶旺了這個行業。而他們的“損”,卻會直接涉及到我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盡管如此,我們卻經歷了槍林彈雨,走到了今天。驀然回首,真有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感慨。我們不僅走得越來越扎實,越來越穩固,而且在企業界,甚至在政府那里口碑越來越實在,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是什么原因?首先是有賴于我們工作室的全體員工們努力工作、勤奮上進的敬業精神,大家就像珍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來維護工作室的品牌。

  另外,就是工作室堅定不移地把握好“快與慢”的平衡和節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溪流,無以成江?!?。很多問題就是靠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確,不能走錯路。我們要幫別人策劃,就必須先策劃好自己的發展路徑。

  所謂的“快與慢”,就是說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不浮躁;在一個追求短線的時代,我們追求長線;在一個追求現實功利的時代,我們追求超越俗世之“虛”。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們追求的不是多賺幾個錢,成為億萬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為中國社會真正的商業思想庫。也就是說那些這個社會、同這個現實恰恰不相吻合的東西,就是成就我們的法寶。經過近十年的龜兔賽跑,兔子全死掉了,烏龜終于快到終點了。

  經過艱苦卓絕的跋涉,今天企業界重視我們,同行不敢小看我們,政府開始重視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辨證地處理好“快和慢”的發展關系。

  當然,這個問題也涉及到每一個人。在工作室,有人成長得快一點,有人進步得慢一點。但即使是快的人,沒有三年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工作室的育人模式相當獨特,它不是短平快地培養班長、排長、連長的機構??鐧?、投手榴彈、拼刺刀等使用蠻力的技藝,三個月就可以培養出來。工作室要培養的是團長、師長、軍長、將軍、元帥,沒有三年可能嗎?快的三年,慢的五六年,有的像鐵樹開花。

  大凡在工作室能夠經歷十磨九難而最終出竅的人,一般都有幾個特點。第一,對工作室始終有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第二,對工作室的社會形象不遺余力地維護。第三個,出門在外有活干的時候決不偷奸耍滑,作奸犯科。說實話,就是這些東西獲得了客戶高度的認同。凡是違反這三點的人沒有一個會得到客戶的認同。

  工作室誰能不能當項目總監,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客戶認不認你。如果客戶不認你,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沒有用??蛻粽J定的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是:如果你堅決維護工作室的形象,客戶會非常尊重你。如果你吃里扒外,詆毀工作室,客戶會鄙視你,告發你,最后像扔破抹布一樣把你給扔掉。這是工作室一個最大的特點,因為人家買的是工作室這樣一個強大的品牌,而不是買哪一個人。這也是工作室能夠生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快”與“慢”要辨證、歷史地看,一味圖“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險地,許多企業,許多老板就是急于快發財、快致富,最后沉淪到江湖之底,再難浮出水面。凡是成功的人都屬于“慢”的行列,但這個慢最后卻成了快,后來者居上。

  虛與實

  工作室成立以來,一直存在“虛與實”的爭論,我們就在這種爭論不休的旋渦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擊我們最多的言論就是說我們王志綱工作室只會玩“虛”的,不會做“實”的,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們的一些員工也出現了動搖。

  所謂務虛與務實,就內部而言,不少員工認為我不應該將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理論盤存、梳理和規范上,不應該養一些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戰略研究人員,而應該在公司實體的運作上多下工夫,說白點,就是希望我們的業務從上游的戰略策劃向中下游的規劃、代理、廣告等延伸。有趣的是,連我們的不少重量級客戶也這樣認為。

  大家之所以頗感困惑,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憑我王志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要跨半步一步簡直易如反掌。西安高科的老板段先念,我們初次合作時就對我說:“王老師,能不能這樣,我們出錢,出批文,出所有的關系,而你們出策劃的同時,多跨半步,幫我們操作。掙了錢大家分,我相信一年下來,你們的經濟效益一定比現在好。我希望我們能強強聯合。”

  如果換一般的人,馬上一個響頭就瞌下去,謝謝老板栽培,終于找到明主了。面對這個誘人的繡球,我自然非常感謝段先念先生對我們的深情厚意,但我卻沒有半點的受寵若驚,而是平淡地婉言謝絕了,因為縱橫江湖以來這樣的事發生若干起。我誠懇地對段總說,這既不現實,也不合適。如果我們接受了加盟邀請,就違背了我們當初創建工作室的本意,我們就再也不是一家有影響力的咨詢策劃公司,我們再也無法真正享受到“引領市場潮流、享受沖浪樂趣”,我們也就不可能再創造一座座豐碑,那我們就不是商業思想庫,而僅僅是一家會賺錢的專業公司。

  我曾多次說過,我這人并非天生與錢有仇,但是如果讓我為了錢而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了錢而放棄自己天馬行空的自由,為了錢而拋棄自尊、自立與自強,為了錢而扔掉創立中國商業思想庫的初衷,那我絕對不干。因為,如果那樣中國會多一個二三流的老板,而失去一個一流的策劃人、戰略家。所以我才說,我這人天生不缺錢花,但也掙不了大錢,金錢于我只是順帶的結果。

  此外,如果我真的禁不住誘惑而往前多跨一步,那么工作室很快就會散伙。因為雖說只多跨半步,但整個工作室的理念卻發生了根本的逆轉-----以前我們的核心理念是“引領市場潮流,享受沖浪樂趣”,大家加盟工作室是為了建立商業思想庫添磚加瓦,而現在一切都煙消云散,每個人心里、眼中都只有一個簡單而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賺錢。如此一來,每個策劃總監就會搭建一個專業的班子。要不了多久,他們手下的人就會跳出去,克隆一套操作流程,自己當老板,很快大家彼此之間就會大動干戈、兄弟相殘。為什么,這么多年了,離開工作室的員工沒有成為我們自己的對手,這與我們現在的企業文化與根本理念始終沒有動搖有關。

  過了這八年,再回頭來看,我們才發現,這個“虛”才是社會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劑,它是催化劑。當然這個“虛”并不否定“實”。我們強調的只是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能引領市場潮流,享受沖浪樂趣。

  專與泛

  在工作室的發展過程當中,經常有人攻擊我們,說我們不專業。昨天,我看到一位熱血青年的求職信,說他曾師從一個策劃大師五年,掌握了一百多個開發模塊,自以為功夫了得,愿意來投奔革命。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闖江湖的時候,帶過一個馬仔闖,后來他也辦了一個公司,既做定位策劃,也做廣告、代理,在內地也稱大師了。老實說這家伙人品還可以,只是多賺兩個錢,就飄了,為此我沒少罵他。有一次他讓我的一個手下帶句話給我,說:“麻煩你轉告王老師,一定要專業化,一定要模塊化,否則將被市場淘汰出局。我們已經做了一百多個模塊了,業務流程也逐步在規范化?!敝只貋砀嬖V我,我聽了后笑了一下,沒怎么吭聲,心想這小子又喝高了。

  首先聲明,我決不反對專業化,但我所說的專業化決不是常規公司自以為是的那種專業化,那種一招鮮吃遍天,那種“天干餓不死手藝人”的所謂專業化,是非??蓯旱膶I化。如果我王志綱下海,帶領大家一起往前走,只是為了創造一些吃飯的家伙,那我下海干啥?我在新華社呆著不就行了,反正有的是老本可吃。離開新華社時,我曾說過一句話,“新聞對我來說是事業而非職業。如今新聞作為事業的平臺和條件不存在了,我為什么不選擇離開?”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的專業人士會如此看重所謂模塊化、流程化、規范化的“專業化”呢?他們得出結論的依據到底是什么?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無意間嘗到了差異化競爭帶來的甜頭。1999年,2000年時,南方,尤其是廣東珠三角因得風氣之先,地產業先行一步,而北方卻還是糊里糊涂、懵里懵懂的,他們就將南方已經成熟的操作手段移植到北方,于是一不小心就攬到許多活。但是好景不長,不過一兩年的功夫,北方人民也覺悟了,反過頭來找工作室。

  這就印證了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錢的,凡是學校可以教授的,價值都是很有限的。王志綱工作室要成為中國智業界的強勢品牌,它必須是一個商業思想庫,它必須是一個超級孵化器,它必須要極富創新能力。專業化的模塊只能是雞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為下蛋的母雞。母雞的培育、發展同雞蛋的挑選、采購,絕對是兩回事。雞蛋炒了以后必須馬上吃,不吃就餿了。而母雞則不斷下蛋,吃不完,可以儲存起來。

  現在的工作室可說海納百川,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學廣告、設計、規劃的有,學營銷、新聞的也有,甚至還有學文史哲的,這都很好,可以互相補充、相互吸納,但大家千萬記住,在專的基礎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一專多能的道路,吃透了這個泛,揉到你專里面去,否則你的路會越走越窄。未來的中國需要的是有專業背景的“通材”,絕不可能是狹隘背景的“專材”。

  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不懂經濟,但是我聽得懂經濟”,朱容基懂經濟,讓他負責經濟工作就行了。工作室是做什么的?做上游,做整合,負責戰略定位,就是說是寫總譜的,中下游的專業知識,只要聽得懂,從善如流就可以了,但決不要陷在里面去,否則你就會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我始終堅信,不管這個社會如何變,凡是可以克隆的,永遠不值錢。值錢的永遠是創新,理念、哲學及方法論上的創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把握住這個器,就可以開啟一切,像萬能鑰匙一樣打開每一個時代。當然,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學習,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種新的觀念去把握和整合學習,這是專和泛的問題。

  關于區域經濟及城市經營,我們雖然先行一步,取得了一點成績,但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我并不擔心市場的前景以及業務量是否飽和,我所擔心的只是你們準備好沒有?你們究竟適不適合,稱不稱職,能不能無愧于工作室這個品牌?你們跟省長、市長打交道的時候,能不能從善如流,左右逢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希望在座的諸君更要處理好專與泛的辨證關系。

  有形與無形

  離開工作室的一些員工始終想不通一個問題,我們策劃的許多項目都堪稱經典,老板賺了個盆滿缽滿,為什么我們不愿意往下游多走半步一步?我們策劃的樓盤市場前景肯定樂觀,為什么不做完策劃,再做代理,這樣銀子不是收得更多嗎?至于管理很簡單,我們再成立一個代理公司把它管起來就行。而客戶對此肯定舉雙手贊成,因為我們直接操盤,他心中更加穩當。

  有人也跟我講過,說堪稱廣東第一代理商的合富輝煌老板曾經問他工作室為什么居然會把一個母雞養得正要下蛋時突然放棄了,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為了接單費了多大的勁呀。不了解的人的確頗費思量,你說好不容易培育了一個能下金蛋的雞,卻把它放棄了,豈不可惜。

  我首先鄭重聲明,本人并非天生與錢有仇,更不是“視錢財如糞土”的憤世嫉俗之人。其實從哲學上講這涉及到一個有形與無形的問題。一般眼中只有“有形”的財富才叫財富,于是他們只要發現一個現實的金礦,馬上占山為王,并通過法律手段使之迅速連鎖化,從而實現產業化??上н@是企業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我王志綱一貫的思維方式。我常說我們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如果我們真的產業化了,就不是王志綱工作室了,就不是中國的商業思想庫了。就眼前來說,這樣做我們是可以多賺點錢,但是長遠來看肯定是肥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那我們的價值在什么地方?在這里,我可以毫不保留地告訴大家,我們的價值在未來,我們的價值在無形,當別人都在經營“有形”的時候,我們卻是把“無形”作為我們未來安身立命的基礎。今天我們的收入,我們的工作條件,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中國絕對不算差,大家也可以在職場上進行對比。但是,要想在工作室一夜暴富則是不可能的!如果將發大財、謀取暴利當成追求的目標,就不是王志綱工作室。

  公信力、號召力、整合力都是“無形”的,在未來一定最有價值,而這些“力”都需要我們精心培育、小心呵護。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更多的產業、企業、老板、官員、學者主動找上門來,要求攜手合作,那時我們的核心價值就不再是所謂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是添加劑、催化劑與引爆器,你不用擔心,其他人會用其方法來給你搭架的。

  明天做什么?出版業,傳播業,還有教育產業都可以做。我所擔心的是在座諸位準備好沒有?假如派你出去與別的機構對接,你到底能不能代表工作室,你究竟能不能成為洪常青?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人都面臨著脫胎換骨的洗禮。

  有形和無形也是個辯證關系,我們的無形資產和無形資源還在培育中,明天它必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彰顯出重大的價值。大家應該關心的只有一個問題,準備好沒有?

  生存與發展

  說實話,工作室成立以來基本上沒有受過生存的困擾。這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我這個人生性散淡、隨意,對于奢華的生活并不怎么向往,平生最大的愛好和樂趣是挑戰陳規,超越自己。記得在深圳銀湖水簾洞一呆就是三年,開的是一個破車,方向盤在右邊,掛的好象是湖南牌照,而且已經開了四五十萬里了。有些大老板初次見我居然從那么破的車里走出來,眼珠子差點都掉在了地上。他們可能在想,這個號稱中國第一策劃大師的人原來還坐這樣的車,是不是太寒酸了呀!熟悉以后,這些老板也會同我開開玩笑,說你一單生意就可以坐奔馳、寶馬,為什么還開這樣的破車?我回應道,如果你們這么說,我干脆就坐拖拉機去,難道我坐拖拉你就不跟我合作了?

  水簾洞時期還發生了一件趣事。某日一群老板來銀湖看我,隨行人員中剛巧有一位原來新華社的同事。不曾想這小子回去以后幸災東禍地對分社的老同事們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大家問,“什么好消息”,他就興奮地說,“王志綱混砸了!”“怎么混砸了?”“他現躲在深圳的一個洞里面”。

  如今想起來,水簾洞已經成了工作室的延安窯洞了,經常有新員工會懷著虔敬的心去看看。我有時也在想,如果我這人身上不是有一股強勢、叛逆之氣,從而能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么水簾洞不但不是“圣地”,可能簡直就是超級笑柄了。其實那時我們并非沒有錢和條件換一個更好的地方,而是我認為沒有必要。此外,我這人天生的逆反心重,你說我的車破,我就偏要坐;你說我窮得像山頂洞人,我偏偏要住在洞里,怎樣?

  那時的水簾洞,好像只有一臺電腦,人多桌子少,大家輪著坐。下雨時里面有時還漏水。有一天,坐在門邊的員工發現了一顆綠色植物,好奇之下,給它澆了點水,幾個月后越長越壯,原來是一顆樹,于是他就像渣滓洞里的小蘿卜頭一樣,每次喝完礦泉水就給它澆一點,我們搬走時這棵小樹居然長得老高。還有一天,從門口的水池里爬出來一條小蛇,游呀游進來了,別人要打,我說不準打,這是龍王三太子,打它干啥?放回去得了。

  后來一個潮洲大老板來拜訪我,走時他鼓起勇氣對我說,“王老師呀,你這個地方是漏財的”。我問,“怎么漏的?”。他說,“水就是財,可惜都從門前流走了?!蔽艺f,“是呀,水都流走了,讓你們發大財,我們收點小錢就行”。正是在水簾洞,我們才培育出工作室良好的文化底蘊,形成了非常強的戰斗力,很多骨干都是在水簾洞那地方成長起來的。如果沒有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怎么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后來從水簾洞搬到東方玫瑰花園,近可觀高爾夫球場,遠可了望香港,但我的心態與在水簾洞時沒有絲毫分別。在這點上,我可以說是“不戚戚于貧窮,不汲汲于富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除了實力彰顯價值,重要的還是一個心態。

  這么多年,我始終堅持一點,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我永遠不會成為別人語言就可以左右的奴隸。該要的我會坦然受之,不該要的即使是金山銀山,我也不為其所動。只要自己的內心很平和,很寧靜,不在乎外界怎么說,這樣你反而能做成事,包括我剛才說的坐車的事,住洞的事,我根本不在乎外面怎么評價,因為你自己心里很自信,最后可能成了一段傳奇。

  乙方與丙方

  在此我想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我們與客戶的正確關系。目前中國甲方和乙方的關系極其不平等,甲方頤指氣使,好似大爺;乙方則低三下四,好象孫子。在做項目時,老員工可能都發現了這種不平等的現象。首先甲方一來就是四五個人,住五星級酒店,乙方全程侍候,甲方的老婆孩子春節要去香港澳門,乙方得全程安排;甲方有什么事情,得有求必應,唯唯諾諾;甲方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乙方要懂得加湯加料。有時我會問乙方,怎么能這樣呢?他們說都是這樣的,你還不知道嗎?他說現在有你王老師在上面罩著還好一點,款拖上十天半月就付了。原來可不是這樣的呀,還要給回扣。

  為什么工作室同屬于乙方,卻受到了特別的對待呢?江湖中有些好事之徒也曾問我,你們工作室也是乙方,但為什么沒見那個老板罵你們?相反,我倒見過你們的項目總監沖著甲方一頓猛劈,這到底是為什么?我只好說,我們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丙方。講到這里,我希望我們的員工以后對待客戶要謙虛,客氣,增強服務意識,切不可耍大牌脾氣。

  星河灣的老板黃文仔曾問我:“要是中國多有幾個王志綱會怎么樣?”我說:“不知道“。“多幾個就不值錢了,當然話說回來,也不可能多”。他接著說,“正因為社會上沒有工作室這樣的策劃機構,所以我們只得圍著你們轉,不是你請我,而是我要請你吃鮑魚,你在哪里我就到哪里,天下的人我都敢罵,就是不敢罵你”。黃老板真是個性情中人,所以我喜歡他,他說這話時雖然有點開玩笑,但講的卻是事實。

  那么,工作室這個丙方的地位是靠什么確定的呢?一靠實力,二因是稀缺資源,沒有可比性,非找你不可。我記得2001年,我與西安高科的老總段先念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坦然說道,“盡管在江湖上關于你們的傳聞很多,但我想如果做常規的地產項目,我不會請你們,但是要開發大盤,全中國只有你們夠資格。不滿王先生你說,主動找你們這樣的策劃機構,我還是第一次,平??偸谴蟀训娜伺抨犝埼页燥?,我還要看有沒有時間?!?/span>

  我們這種核心能力的培育靠的是我們異于常人的企業哲學觀、價值觀、超脫感以及生生不息的創新能力。公信力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些原則,我們從未放棄過,比如保持中立原則,與客戶若即若離,保持距離,不要綁在一起的原則,不說違心的話的原則,不吃回扣原則,誠信原則等。要了回扣,哪來的公信力?沒有公信力,怎么贏得客戶的高度信任?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工作室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既然客戶對我們寄予這么大的期望,這么信任我們,我們就更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珠一樣愛護工作室的金字招牌。諸位,千萬要謹慎。工作室的發展就像修建高塔,如果基礎穩健,層層用心,輕拿輕放,那么就會越筑越高,越來越有價值。要不然的話可能會毀于一旦。這種作用現在才小荷才露尖尖角,未來將會得到極大的張揚和發揮。

  名與實

  講到名與實,我認為目前的中國企業普遍“名實不副”,或者“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曾經說,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如果哪個公司在報紙上公布他的無形資產是多少億的時候,就說明他的有形資產要掏空了,就是典型的回光返照,離死不遠了。無形資產猶如一個人的魂魄,而有形資產則像一個人的軀殼,皮肉、骨骼、血脈都被病毒侵襲了,魂魄何以家為?真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圍繞工作室的“名和實”之爭從未停止過。許多妖魔化我的人說我并無多少料道,也就是“名實不符”,我之所以爆得大名是因為,其一,說王志綱搞策劃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靠《謀事在人》包裝了自已,其二,我不虧為新華社的記者出身,會炒作自己,其三王志綱最大的特點就是他運氣好,我有些同學說王志綱考試的時候還考不過我呢。聽起來都很有理由。

  你聽了這些話怎么辦?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像阿甘一樣往前跑,你跑前十米他會罵你,跑前幾十米他會用石頭砸你,跑前幾百米他會用槍從背后打你,但只要你跑出他的射程他就會無奈地停止攻擊,這就是我的“逃出射程原則”。一個人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誰也別想打倒你。走到今天,我相信攻擊我們、污蔑我們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什么市場,弄不好還討人厭惡,所以只好閉上鳥嘴。

  其實,多年的江湖經歷告訴我,如果一個企業它的名略低于他的實,是好事一件,你會覺得很輕松,會走得從容不迫,厚積薄發,出奇不意。所以,在工作室的品牌管理上,我們一直是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名略低于實。憑我的能量,如果想讓名大于實的話太簡單了。

  我出道之初,曾遇到一位空手道大師,氣魄之大,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第一次見面,他打開自己的車庫門,里面齊刷刷地停放著十幾部奔馳、寶馬、沃爾沃之類的名車,與我同去的一位老弟當時就暈了。老板很有風度地對我說,“王老師,為了表達我對合作的誠意,我車庫里的車,你可以任挑一臺,算我送你的。”我故意問:“哪一臺都可以嗎?”“當然,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笑著婉言拒絕了,客氣地說:“謝謝老板,只要我每次來時,你派車接我就可。我又不會開車,拿車沒有用?!迸c我同去的小老弟,氣得直踢我,回來的路上還不住地抱怨我。我就對他說,“我是一個簡單的人,我只相信一個平常得三歲的小孩都知曉的道理,那就是天上不會掉餡餅。非常之舉必有非常之意,否則他就不配當老板。”當然這些現象也讓我思考良久。

  我認為名與實的問題要處理好,首先要有實力,第二要有可持續發展的再生能力。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工作室下一步將在個人品牌向公司品牌轉化上下大力氣。作為我個人,今后在品牌的表現上主要是話與權,評點播放。第三我們要加強商業思想庫的建設,我們工作室要“引領市場潮流”,就必須不斷超越自我,每年做一些標志性項目,并且及時盤存、梳理、歸納到位,以便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我們差不多出了10來本書,再有五年,我們有20來本書的話,這才是真正的哈佛學不到,這就是中國最精彩的案例庫。到那時,我們在座的每個人只要你素質到位,都可以成為很好的講師。帶著一身風塵,滿身硝煙,走上中國最神圣的講壇。天下第一人,不是自我吹出來的,應是華山論劍比出來的。

  要正確處理名與實的關系,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當我們走得順時,會有形形色色的企業、老板主動找上門來,這時要能抵住誘惑,不能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而當我們處于劣勢時,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棄,反而應勵精圖治。這個社會并非人家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其實,行與不行自己最清楚。

  痛與樂

  我認為人生就像長跑一樣,痛苦與快樂并存。說他痛苦,是因為他挑戰了人的承受極限,所以有的人最后放棄了。但是一旦堅持不懈,總有一天可以達到終點,突破極限,那時好象整個人突然一下子輕松起來,健步如飛。此時自己征服、戰勝、超越了自己,這種感覺很舒服。大凡成功的人生都是這樣煉成的。我們工作室就是這樣的熔爐,我希望每一個員工都能將自己主動投入其中,經過幾年的煎熬、熔化、鍛造,就一定會成為一塊于人于己于社會有用的人。當然這里有一個極限,不會讓你成為精神病,或者“出師未捷身先死”。

  云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99年底到2001年,整整跨了三個年頭,云亮遭遇了工作室歷史上一場最艱苦的戰爭-----華南板塊之戰。這場戰爭要是打敗了,就成為埋葬我們的滑鐵盧,那就說明我該徹底收山了,從此退出江湖;如果打勝了,華南板塊之戰就成了工作室的遵義會議,我們就可以改寫歷史,讓許許多多的江湖烏鴉們閉上他們的鳥嘴。

  正因關系重大,云亮的痛苦是很罕見的,而我們的客戶星河灣黃老板他們,要求之細、之挑剔、之用心也極為少見,雖然他們有個優秀的團隊,但以前又沒有做過地產,開始合作是溝通費時費力。再加上云亮同志本身是個唯美主義者,為人嚴謹、認真,不善于偷懶耍滑,就更辛苦了,那段時間他累得頭皮都發麻了。有一次開車,撞到別人的車屁股上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經過兩年地獄般痛苦的磨練,星河灣項目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十萬人潮下華南,滿城爭說星河灣”,云亮本人實現了質的飛躍----從一個連鋼筋水泥標號都不懂的門外漢一躍而為地產界響當當的大腕級人物,他率領的廣州公司也成為業界聲威顯赫的鐵甲兵團。

  “寶劍鋒出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就是經歷了幾年這個痛苦和過程最后終于讓星河灣成功了。有些時候我看到工作室的一些員工晃晃蕩蕩的,就會為他們感到擔心。

  梅花香自苦寒來。今天我們能在中國站住腳,就是因為我們都經歷過痛苦,如果沒有這種痛苦的支撐,就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就不可能成為業界的第一品牌。痛苦并快樂著,應該成為我們工作室的信條,如果哪個人不痛苦,就要出問題。

  自信與謙遜

  我經常給大家講,別人是不熟不做,我們是不熟才做;別人是做不大不做,而我們是做大則不做。很多人都沒理解這里面的奧妙。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我說的不熟則做,聽起來好像很狂妄,是種過度自信的表現,其實并非如此,這就是工作室的核心能力。我們面對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社會在高速發展,我們之所以備受社會尊重,被老板所追捧,就是因為我們是一支探險隊,是一個領航員,是一架預警飛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成為社會上的稀有資源,才有市場價值。如果是熟了還要你干啥?老板們只要他熟了,他絕不會花冤枉錢請你。他之所以請你是因為他不熟。所以王志綱工作室的核心能力就是不熟則做,就是不斷創新,不斷開出新的思路。這不是狂妄,是自信,而這得益于工作室的方法論。當然,像“大勢把握、理念創新、策略設計、要素整合及顧問監理”這樣的工作方法,好多人偷師學藝偷到了也沒用,因為他偷到的只是口訣,內功他偷不到。

  所謂自信,按照毛主席的話說就是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這種自信,得益于我們對整個中國、整個企業界、整個市場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感悟。我相信,如果連我們都找不到路徑解決問題,那別人也就無能為力。倒過來說,企業家愿意花這個錢找你買未來,是因為他全中國都找不到領路人了,最后只好來找你了。許多老板都對我說,他們向工作室買信心、買方向。自信是我們生存的前提,但自信不是狂妄,而是不斷地學習,特別是在戰略上,哲學上,方法論上,一定要像庖丁解牛一樣。自信和謙遜是一對孿生姊妹,謙遜是不懂就不要裝懂??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正確處理好自信與謙虛的關系,有三點大家要切記:第一,教學相長,不斷地學習,謙遜、大家不懂別裝懂,不要胡說八道,從工作室的方法和方向中出發,好好沉淀。第二,吐故納新,做房地產策劃,千萬別陷進功能的陷阱,一定要把一些老知識吐出去,換一些新知識進來。第三,工作室歷來主張做事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想著田里的”,在行業即將洗牌之時,大家一定要跟上來。這絕不是趕時髦,而是對未來的一種判斷。未來5年到10年,中國肯定是城市經營的時代,屆時工作室的很多內存要發揮出來,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房地產,而是要以更高的層面來審視房地產,通過這種把握我們可以站得更高,能夠整合的空間更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萬丈高樓平地起。

  寬與嚴

  大家都知道工作室的倡導的是“無為而治”,而“無為而治”的后面還有一句話,叫“無為而治治圣人”,前提是圣人,如果你不是圣人,是不會有無為而治的。因此,工作室的管理表面看非常寬松,但是骨子里卻異常嚴,嚴就是如何成為圣人,如果能把這兩者協調好,我相信我們就會快樂地享受沖浪的樂趣,引領市場潮流,創造快樂的智慧,享受智慧的快樂。

  為此,主觀上我們會竭力營造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但客觀上,我希望每一個員工能很好地把握寬與嚴的問題,如果這個辯證關系把握得好的話,我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圣人。

  這是一個千年未遇的偉大時代,也是一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希望在座的諸位能同流而不合污、和光而不同塵,珍惜時間、善待自己,勤奮努力,不斷進取,無愧于自己的一生,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在座的諸位,不管你在工作室干上兩年三年,還是五年八年,有一天走出去,如果能夠素面朝天、信心百倍,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我會很欣慰的,因為工作室對你的培養沒有白費,不管怎樣你起碼還是工作室的入門弟子,就像一個產品進來的時候是黃銅,出去的時候就變成了黃金。如果你們能伴隨工作室事業的發展,不斷地跟著往下走,能夠在新的平臺和層面上去發揮自己,那是更好的選擇,你就可以見證工作室在中國這個過渡時期所能創造的輝煌。

  我們可以想象,20年、30年以后,中國絕對會產生自己的蘭德、麥肯錫、羅蘭貝格,是不是我們,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絕對是候選人之一。如果真的那樣,大家一定慶幸自己這一生沒有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