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銀湖,坐落在層巒起伏的筆架山麓,三面環山,因有湖泊鑲嵌其間而得名,景區常年氣候宜人、湖光峰影、波光搖曳,是深圳十大旅游景點之一。在銀湖景區里有這么一處辦公地點,因其屋頂有瀑布傾瀉而下,大家戲稱其為“水簾洞”。
在這個占地面積不足百平米的彈丸之地,卻走出了一家在今天中國咨詢行業里的領軍型企業---王志綱工作室,后來工作室的人們把這一有著舉足輕重的階段叫做“水簾洞時期”,那段歷史銘刻在1997年-1999年的記憶里。
2012年2月3日(大年十三),當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時,王志綱工作室全國各路人馬已齊聚這塊工作室的發軔之地,召開了題為“重回水簾洞、再跨創業路”的2012年工作室年會。
2011年,是工作室發展史上重要地轉型之年!
這一年工作室不僅介入了“大慶高新區”的國家戰略,“洛陽市旅游文化”的城市戰略,也再次走出國門,為躊躅滿志的央企把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項目,更首次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強勢介入中國培訓行業!業務上真正實現了“宏觀-中觀-微觀”的格局突破,打通了“學-術-道”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因此,王老師說2011年的是工作室繼1999年宣布進入“大盤時代”、2001年提出“抓大放小”轉型城市區域發展戰略后,又一重大戰略轉型。
基于此大背景,工作室敏銳地預感到一個時代的到來,而要迎接這一時代的到來,我們首先必須自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因此,王老師明確提出了今年年會“重回水簾洞、再跨創業路”會議主題,希望能帶領工作室全體員工重回創業之初的“水簾洞”,認真去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些工作室得以安身立命之本。
之所以說“水簾洞時期”在工作室發展歷程中舉足輕重,是因為如下幾點:
1、出人才。經過創業初期的人才更迭,王老師深刻地意識到“治軍必先治校”的重要意義,并開始探索和思考知識管理的有效方法,隨著一批年輕的“學生兵”加入工作室,一支具有理念認同的新團隊在王老師的帶領下迅速成長起來,今天工作室各公司的高級管理者都是那個時期走出來的佼佼者。
2、出理論。“水簾洞時期”是中國咨詢行業發展史上最躁動、也是最異彩紛呈的戰國時期,物欲橫流中的工作室卻能拒絕誘惑、獨坐陋室,提升和創新了工作室重要的策劃理論和方法論,如:“五出理論”、“三力理論”“論十大關系”等,這些重要的理論和方法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在指導著我們今天的策劃實踐。
3、出影響。“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由于碧桂園策劃案的引爆,整個社會對于策劃行業的追捧以及旺盛需求,此期間產生了至今也影響深遠的策劃案例,如:99昆明世博會、茅臺酒策劃案、武夷山策劃案、華南板塊……
4、出文化。“法制小人、禮遇君子、無為而治治圣人”至今仍然是工作室能夠廣納賢才的獨特企業文化,更為重要的是,“水簾洞時期”培養了一種工作室最核心的“創業精神”,它是一種敢于天下先的勇氣和氣概、是一種敢于揚棄自我的創新精神!這就是工作室的“魂”!
當我們需要再次起航運行的時候,當我們面臨一次次的重大轉型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展望明天,我們更需要回顧過去。回顧過去不是為了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而是找到我們出發的原點,搞清楚“我們為什么出發?我們要去哪里?我們何以能走到今天?”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18年歷程對于一家中國戰略咨詢機構來說不可謂不短,但離“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這一的遠大目標,工作室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除了把握好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和市場機遇,我們更需要一種精神去支撐我們的靈魂和堅定我們的步伐,而這種精神,就是工作室今天再次提出的“創業精神”!(圖:年會花絮)
文: 運營部/楊鎮宇 圖: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