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乃為客家;
中原文脈,千載傳承。
韶關珠璣巷,客家南下之門戶;永定大圍樓,客家家族人居文化之創舉與奇跡;梅州客都,舉一市之力而擎世界客家文化之帥旗;惠陽鐵門扇,嶺南客家之精髓遺存;惠陽葉氏,處珠三角腹心之地,擁粵港澳財富市場,具無可替代之競爭優勢。
從中國改革開放金戈鐵馬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當得盡地緣之利的深圳、東莞先后崛起,惠陽仍是伊人寂寞,在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客家文化底蘊如何成為撬動惠陽城市形象與價值騰飛的有效杠桿?蟄伏多年的惠陽,能否因獨特的客家文化資源在休閑大時代脫穎而出?帶著一系列疑惑與思考,日前,有幸跟隨王志綱老師一行走馬惠陽,尋訪客家,溯源千年客家文脈的同時,也試圖探索惠陽客家文化的未來開發之道。
一、何謂“客家”?
所謂客家,是一支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辭海》在“客家”條目載:“相傳西晉永嘉年間(4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13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于當地原來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為當地漢人的自稱。”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中原地區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逐步疊加而頑強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語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據估計,全世界有客家人約1.2億人,分布在中國18個省區的280多個縣市以及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也被譽為“東方猶太人”、“跋涉在崇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中國內地約有7000萬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的珠江三角州、粵東、粵北、贛南、臺灣、閩南、閩西和廣西、四川,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最為集中的聚居地。
所謂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
二、“客”從何來?
歷史上,進入廣東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遷,有時延2000多年的記載。目前,原住廣東的客家人有2100多萬,外省長住廣東的有1000多萬。原住廣東的客家人占全省總人數30%,其中純客市、縣15個。
就廣東地區而言,龍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區是廣東客家文化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韶關、清遠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府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梅州、潮州是廣東客家文化的的清時期的文化中心。其中,惠州是東江客家人的聚居地,是客家先民最早到達嶺南生活的地方;是客家人和嶺南另兩大族群潮汕人、廣府人融合得最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從陸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據惠州市、縣地方志書記載,惠州客家人多半是在宋朝、明朝中葉、清初從梅州、贛州、吉安、撫州、龍巖、河源、韶關等地遷徙而來。
而作為我們此次考察的重點——惠陽區秋長鎮(秋長鎮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粵東地區客家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全鎮95%以上的人都講客家話,屬客家民系),其客家先民當年就是從東江及其支流西支江從粵東、贛南、粵北等地輾轉遷來。以秋(長)新(圩)公路為界,南面的蔣田葉氏先祖裕公是南宋末年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徙而來;秋新公路北面的鐵門扇葉氏家族是從清康熙六年從興寧縣合水鎮溪唇村遷徙而來,定居秋長,創家立業,世代繁衍。
秋長鎮客家人較大規模的遷徙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南宋末年。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中原,徽宗退位,高宗南渡,中原漢民為避戰亂,他們便從中原遷到福建,再遷徙到南海縣,再遷到東莞茶山,后又遷到粵北,最后定居在秋長;第二次是明末清初。據秋長鎮最大姓氏葉氏的族譜記載:鐵門扇葉氏家族是清康熙六年,從客家大本營之一興寧縣合水鎮溪唇村遷徙而來。他們因有數百年平靜的生活環境,人口迅速增長,粵閩贛邊區造成人多地少的境況,發展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加上清兵南下,連年天災人禍,一批批客家人耐不住窮困,再次離開粵東與粵北山區。其中一部分南下粵中及海濱地區,另部分折向湖南、四川、云南、貴州,還有一部分人則沿韓江經潮州、廈門出海至臺灣及南洋各國。
三、“客”向何處?
通過此次尋訪,我們不僅看到了惠陽千年的客家歷史榮光,更看到了一幅柔美的客家風情畫卷。歷經千年衍播,發展到今天,與其他客家文化集聚地相比(如梅州、閩南等),正如王老師所說,梅州太散,閩南太遠,惠陽的客家文化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其客家文化地位在惠陽及整個惠州都舉足輕重,極富客家民俗旅游的開發潛力和價值,若能打造好,足以成為未來展示文化惠陽的一個櫥窗,成為惠陽乃至惠州市的一張城市新名片。
惠陽客家文化獨特價值
建筑奇葩:惠陽,尤其是秋長遺存眾多具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客家建筑群,據統計,被譽為我國民間四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圍屋在秋長有200多幢,主要分布在周田和鐵門扇等村,其中規模較大、保存完好、具有較高文化藝術價值的有80多座,如南陽世居、葉挺祖居會水樓、清代著名華僑領袖葉亞來故居碧滟樓、會龍樓等等。秋長客家圍屋形制多樣,既有圍龍屋,也有四角樓,幾乎涵蓋了客家圍屋各個時期的形制和風格,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建筑藝術于一體,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因此有“粵東客家圍屋的博覽園”之稱。
(惠陽地區客家建筑群)
紅色經典:在惠陽秋長周田村有葉挺將軍故居、讀書亭和葉挺少年時就讀過的騰云學校,葉挺將軍故居于2006年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惠州市惟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東江縱隊前身——— 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舊址育英樓;1941年搶救滯港文化精英和愛國人士中,秋長茶園和灘頭是主要接待基地之一;秋長兒女被授予烈士稱號的有130人。
(惠陽區相關領導陪同王老師考察葉挺故居)
名人光芒:惠陽秋長人才輩出,歷史上有進士、舉人中試者多人,貢生、秀才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建國以來出自秋長的專家學者有近百人。秋長也是著名的僑鄉,是葉挺、葉亞來、高恬波、廖似光等名人的故鄉。據不完全統計,秋長旅外華僑、華裔約1.8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歐美等地。此外,秋長還有居住在港、澳、臺地區的同胞近萬人。
(惠陽區相關領導陪同王老師考察鐵門扇南陽世居)
民俗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客家服飾、客家飲食、舞獅、傳統武術等構成惠陽多彩的客家民俗風情。
生態畫卷:惠陽秋長的山水自然交融,各村莊坐擁在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一幅山水畫卷。恬靜的雞心石水庫宛如一顆銀白色的明珠鑲嵌在群山之中,而遍地的客家圍屋,成為山水之間的奇特景觀。
惠陽客家文化復興之機
大文化大休閑消費時代的來臨:在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在深惠一體化、同城化過程中,惠陽要爭先成為對接深圳的排頭兵,惠州輻射惠陽是不現實的,惠陽反而會輻射惠州。全國休閑度假盛行,深圳人均收入已經達到1萬美金水平,精神文化休閑需求溢出來了,惠東休閑旅游主力兵團必經惠陽,惠陽會成為惠州、深圳、香港、惠東地區的中心樞紐。
區域一體化帶來城市發展機遇:在全球化,特別是深莞惠區域經濟一體化、同城化的浪潮中,惠陽的優勢十分明顯。第一,攤開惠陽的區位版圖,北上有惠城,西邊和南面分別是深圳和香港,像惠陽這樣一個擁有得天獨厚地理區位優勢的城市將迸發驚人的能量;第二,惠陽是除深圳外,陸路距離香港最近的內地城市,多條高速公路橫貫境內,是香港、深圳客人北上營商、休閑的理想之地;第三,惠陽通江達海,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濃郁的客家人文底蘊,內涵十足。
隨著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進,今天的中國,諸多城市開始在日新月異中迷失自己,城市建設千城一面,缺少靈魂,城市面貌的趨同導致著城市記憶的逐漸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惠陽的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惠陽客家文化的發展也迎來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
惠陽客家文化開發之路
相比梅州、閩南等其他區域客家文化開發的風生水起,惠陽還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目前對客家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開發利用不足,只有星星,未見明月,尚未形成“惠陽品牌”,還處在初級和粗放階段,未來需要深入挖掘、合理開發。惠陽可以“客家文化”為根基,在充分考慮區域特色和新的時代發展背景的前提下,依托片區良好的生態基礎,通過客家文化綜合平臺的打造來集中演繹、傳承和弘揚惠陽客家文化,再現客家風情,重現歷史榮光,承載惠陽客家記憶,提升惠陽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撬動惠陽城市騰飛。
正如王老師所提及的,惠陽客家文化的開發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能指望它賺錢,要藏富于民。因此,惠陽客家文化的開發,未來至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首先,在客家文化的挖掘方面,就整體而言,秋長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惠陽不可多得的最佳客家文化展示地,未來可以秋長鎮為核心,充分挖掘惠陽客家文化精髓,反彈琵琶,大手筆打造一桌“滿漢全席”,打造一個原生態與人文歷史兼顧的客家文化旅游龍頭平臺。
其次,在旅游產品的打造方面,惠陽客家文化內容廣博,單一的旅游產品,并不能將其演繹盡釋。但從目前而論,整體尚處于較低的開發水平,層次還不夠高,從內容到形式還停留在自發的自然階段,缺乏創新,缺乏借鑒。未來在旅游產品的開發上要立足粵港澳大消費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層次開發和打造特色客家文化休閑旅游產品,做成體驗式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
最后,在開發運營的理念方面,惠陽客家文化旅游作為珠三角東部旅游線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到現在一直是單打獨動、一枝獨秀的局面,與整個珠三角東部地區在承上啟下、左右逢源上還存在不足,對惠陽其它區域的關聯帶動性也不強,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未來對惠陽客家文化的開發要做好統一策劃、統一規劃、統一打造、統一運營、統一營銷,同時,整合優勢資源,引進具有實力的開發機構進行綜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