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從市場洪流里鍛煉出來的一批草根企業家,逐漸成為這個時代中國力量的代表。他們是各類媒體追逐的焦點,任正非排個隊就能傳遍朋友圈,王健林一個小目標就能上頭條,馬云還能和美國總統談外交。這些事情,放在三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這批草根企業家許多已經年過花甲,卻還在駕駛著巨輪,當著船長。有些人認為他們是貪戀權位,不肯放手。但老王說,在當下中國,“終身制”在草根企業家群體里,非但不是負面的,反而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歷史現象,也是一個國家偉大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此話怎解?請看下文。
人類近代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伴隨著大國崛起,都會有一批非常偉大的企業家隨之誕生。這幫企業家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出身平民,家境苦寒,在體制外生存,最后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企業家一干起來就不知道退休為何物,常常七八十歲還精神矍鑠,掌控著個各自的企業,還在這種年齡干出了了不起的成績,是一代“終身制”企業家。
這些現象背后,都是因為草根精神的偉大。草根群體自立、自強、奮發、堅韌、求新、求存,事業讓他們充滿激情,“革命人”永遠年輕。從美國到日本,這樣的歷史規律一次次得到了體現。
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國,誕生了洛克菲勒、卡內基這樣的工業巨子。他們運用各種手段,經過殘酷的競爭,成為了產業大王。有人罵他們是冷血資本家,唯利是圖,但當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卻不約而同的將巨額財富還給社會,支撐起美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鋼鐵大王”卡內基在84歲時結束了偉大的一生。他從一個童工做起,靠著勤懇的學習能力和敏銳的商業嗅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鋼鐵帝國,卻在事業頂點把龐大的資產捐獻給了社會,急流勇退,轉而熱衷于慈善,令世人震驚。他甚至說:“一個有錢人如果到死還是很有錢,那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洛克菲勒以98歲高齡辭世,一生毀譽參半,但身后的遺產至今依然影響著世界。在美國,洛克菲勒中心依然矗立在紐約,洛克菲勒基金會每年仍為人類福祉提供研究資金,現代藝術博物館、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還在延續老洛克菲勒未竟的社會公益事業。
他們出身草根,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在美國家喻戶曉,是“美國夢”的代表。這些傳奇,小則勵志,中則成為一國的精神支柱,大則推動了他們民族、國家的崛起,創造了美國時代。
五十年前的日本也是這樣。在日本“奮跡”的六七十年代,涌現出一批偉大的草根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和稻盛和夫這四人被稱作“經營四圣”,引領著日本跨越二戰后的廢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強大的經濟力量,成就了巔峰的日本時代。
雖然現在盛景不再,但你看九十歲的稻盛和夫,已經是遲暮之年了,依然不下火線,還幫積弊已久的日本航空在一年之內扭虧為盈,真是一樁奇跡。草根的求生意志與堅忍不拔深入他們的骨髓,伴隨著一生,恐怕只有壽終正寢時,他們才會安心休息。
現在,中國就像當年的美國和日本一樣,也涌現出一批草根出生的偉大企業家,正是他們在背后不斷推動著整個中國向前奮進,迎來大國崛起的時代。
你看任正非現在七十多歲了,還在為華為謀劃未來。任正非出生在貧寒的家庭,由于父母的政治背景,從小就得不到主流社會的眷顧,好不容易在軍隊做技術正干得風生水起,又遇到部隊裁軍轉業的浪潮,在無奈中下海,四十多歲的人,在國企中郁郁不得志,妻子也看不起他,和他離了婚。任正非當時上有老下有小,帶著父母在深圳住棚屋,青春不再,硬是頂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沒錢、沒人、沒技術的情況下創立了華為,先做程控交換機的貿易,再到自主研發,低調做事,越做越大,充分發揮了自己前四十年里所積累的技術功底。
當別人都在討論企業“三年上市”,“十年成為世界五百強”的時候,他說“華為三代以內不討論這個問題”。直至今日,華為已經成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企業,扮演著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和解說者,任正非卻說,華為的冬天來了,技術研發進入了無人區,前面沒有模仿的對象,人才梯隊也面臨著三十年一次變革,面對這些問題,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在全民為華為的崛起感到驕傲,群情激昂的時候,任正非的“居安思?!钡拇_讓人肅然起敬。
像柳傳志,當初在研究所里不得志,被人看不起,后來下海干經營,在香港靠貿易艱難起家,逐漸摸索出聯想的道路,走上了正軌,最后還進軍美國,收購IBM和摩托羅拉。他現在也是年過七十的人了,說是企業顧問,卻幾次出山幫助聯想挽狂瀾于既倒,實際上是幕后總指揮。
這些草根企業家,在體制外打拼,和體制內的人有根本的不同。他們一輩子見過多少大風大浪,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敏銳的判斷力,還有深遠的經營哲學,是經歷過市場洗禮所留下的“真金”。企業需要他們,特別是在戰略層面,擁有大智慧的人在幕后,如果能夠以道御術,掌好船舵,誰還質疑他們“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呢?而體制內的人在退休以后,最大的貢獻就是不插手,所謂卸磨殺驢,船到碼頭車到站,如果老是閑不住,橫插一竿子,那麻煩就大了,這也是體制內的局限性。
還有陶華碧,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太婆,早年丈夫病逝,一個人挑著米豆腐在街邊謀生,靠著獨門的辣椒醬,慢慢生意越做越大,現在“老干媽”已經成了中國符號,超級IP,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媽。但是她既不貸款,也不上市,她說上市就是騙錢,對擴張慎之又慎,到現在還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從不賒賬賴賬。這個樸實的老太婆,奔馳車也不坐,還經常系著圍裙在生產車間里轉悠,幾千人的工廠就靠簡單的規章制度還有親情管理來維系。生意做得那么大,和當地政府卻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七十歲的人一直堅持自己的草根本色,低調,務實。
姜子牙當宰相前也賣過灰面,韓信受不了胯下之辱也就當不成將軍。只有草根企業家群體,體驗過常人無法理解的創傷與痛苦,在難以想象的艱苦與磨難中幸存,在殘酷無情的市場競爭不被淘汰,明白成功只是偶然,而失敗則是必然,才會長葆謙遜的心,從不僥幸,一輩子兢兢業業,殫精竭慮。
縱觀歷史,但凡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崛起都離不開企業家的支撐。世界上那些偉大的企業家們,都有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常青樹,他們都是“革命人永遠年輕”,他們都是“終身制”,要用畢生去實現理想。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出生在一個錯誤的年代,縱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找不到發揮你才華的土壤。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批草根企業家靠著前半輩子磨難,鍛煉出驚人的才華,又恰逢其時的迎來了中國時代的巨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