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片免费视频-a级片免费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95免费观看体验区视频|www.newcdi.com

王志綱工作室微信二維碼
王志綱工作室
微信號:wzggzswx
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
智綱時空
中日這對“半路夫妻”將走向何方?
shuwon 2018/11/27

編者按

10月25日,安倍訪華。這是7年來日本首相第一次正式訪問中國,被國內外媒體普遍評論為“歷史性時刻”。

此次安倍訪華,恰好踩在三個歷史節點上,可謂是深思梳理:第一個節點是適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30周年;第二個節點是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第三個節點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全球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增加了不確定性。

千萬不可小看這三個歷史節點,節點的背后是契機,世界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日握手顯得更加意味深長。對中日領導人溝通的細節與釋放的信號,中方、日方乃至全球的媒體都有各自的解讀。

長期以來,智綱智庫一直對中日關系走向保持高度關注,隨著今年中日關系明顯回暖,王志綱老師半年來,親自帶隊五次奔赴日本考察,對中日關系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總結。

近期的一次沙龍中,與會者向王老師提問,希望他談談對中日關系未來走向的看法,王老師認為:“中日合作是大勢所趨,時代從來不以個人的好惡為掛礙,中日走向更深一步的經濟合作,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

                                               本文由王志綱老師在內部沙龍中的演講整理而成

作 者:王志綱

來 源:正和島


在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掀起單邊主義浪潮的背景下,全球秩序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場“游戲”的參與者遠不止中美。橫沖直撞,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就像是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沒有哪一個板塊、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區域、哪一個聯盟能自外于美國帶來的沖擊。


所有的國家都要思考,昨天習以為常的玩法,還能否繼續走下去。前段時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特朗普的爭論就是這種微妙局勢的體現。


隨著美國的自愿“退群”,世界將從“天下共主”演變為“春秋戰國”,合縱連橫成為大勢所趨,區域性的政治經濟聯盟也變成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從經濟總量而言,除歐美外,第三極無疑就是東亞經濟圈,而東亞經濟圈的關鍵,就取決于中日韓三國,其中又以中日關系尤為重要。


對于日本而言,在美國退出由其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并以對日本汽車加稅作為威脅的背景下,穩住與另一個重要貿易伙伴中國之間的關系,避免與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等地發生消耗性的競爭,甚至能夠達成一定程度的合作,變成了日本的當務之急。


本次安倍訪華,其實并非毫無預兆。從去年年底開始,中日雙方就開始緩和對抗氛圍,今年年初,雙方開始進行各個等級的互訪,所有的鋪墊做好以后,就等著安倍從“羽田的青空”踏空而來了。


2018年10月25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


論及原因,此次安倍訪華,既有外部的壓力,也有內部的驅動。美國帶來的世界格局變化無需贅言,朝核危機的持續升級及其最終富于戲劇性的解決,使得東北亞地區的危機得以紓解,區域一體化再度成為可能。在此過程中,作為利益相關方的中日兩國皆不可能選擇缺席,相互協調、坦率交流的迫切性被大大提前。


戰略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今“天時”、“地利”已經具備,只看“人和”,也就是我們要深入的分析中日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互補性有多強?究竟能否走向深度的經濟合作?

中日關系考:看60年也要看2000年


談及中日關系,無論是一衣帶水也好,一衣帶血也罷,中日的文化糾葛與淵源,已經有一千余年。在全球經濟的舞臺上,中日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回首19世紀以來跌宕起伏的中日關系史,兩國自2012年以來的外交困局,雖然被稱為“戰后最緊張的狀態”,但和曾經的兵戎相見比,只算得上是茶杯中的風暴。這場風暴如今迎來轉機,除了外部的壓力,真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是兩國在經濟體量、軍事實力乃至全球影響力方面出現的不可逆的結構性翻轉。


原被任命為亞洲司司長,后改任為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在1989年一篇紀念周總理的文章中有過這樣的記述:“周總理曾教導我們,對日本既要正視60年,但也要考慮兩千年。從甲午戰爭算起,日本侵略我們長達60年,中國受到了無可估計的損害;另一方面,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從漢唐以來就有悠久的友好交往,日本人從人生哲學、經濟文化、到生活習慣,和中國都有切割不斷的聯系。”


談到中國的近代史和改革開放,離不開日本。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兩國,不能說同種,但絕對同文。直到現在,日本一直承認中國是它的文化源頭,這不得不說是日本文明的過人之處。


觀察中國周邊的國家,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凡是自信欠缺的國家,不管昨天跟中國如何友好,但只要條件合適,它們會第一時間選擇跟中國切割。比如說南北韓、越南等,它們屬于典型的漢文化覆蓋區,在千邦進貢、萬國來朝的時代,甚至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屬國。


我們曾經幫助越南建立政權,然而胡志明坐穩以后,他是最積極的去漢化推動者。朝鮮、韓國不外如是。這些國家我都經常去,韓國電視上講儒學的老先生非常受歡迎,每逢盛大節日,大家不僅身著的服裝漢風濃厚,就連行走坐臥,都謹遵法度。但這樣一個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國家,不僅把文字改了,甚至是把首都的名字也從“漢城”改成了“首爾”,仿佛“漢”就是他們的心頭病。更有意思的在于,韓國不僅不承認文化上的源流,甚至還想反咬一口。宣稱孔孟是它的,端午是它的,中醫是它的,甚至24節氣也是它的。成了網上大家議論和調侃的笑柄,這也算是另一種的“文化自信”罷。


越南同樣如此,我到越南的時候,感覺這里簡直比中國還中國。所有的建筑全是明朝的風格,文廟、武廟、國子監,還有宗祠,都帶著濃濃的中國風。后來我專門考據過,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的船從長三角起航,沿著海岸線一路到達北部灣,再沿著中南半島航行,最后再跨過中南半島開始駛向印度洋,這一路上打尖和停留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中國文化。而且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到過的而且都是第一個到的國家就是越南,中國的文化千百年以后還繼續在當地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與這些國家不同,日本人不僅承認中國是它的文化母親,而且幫助中華民族保留了我們最偉大的民族記憶,就是漢唐盛世。現在的中國已經找不到唐朝了,只有文字里保留了唐朝的雍容華貴,保留著千邦進貢、萬國來朝的大國氣象;保留著百萬人口的全球最大都市長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那種盛景。當年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到長安留學,返程途中據說船沉溺死,李白長嘆寫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詩仙李白提起筆來一揮而就,留下了一千二百年前中日關系最生動的寫照。我每次去日本,特別是關西,仿佛夢回唐朝,不僅是建筑,起居生活,禮儀穿著等種種特色,都是學自古代中國。打坐參禪、茶道酒道、吹拉彈唱、詩詞歌賦等,這些在中國式微的文化,都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日本脫亞入歐、明治維新以后,向西方看齊。伴隨它對西方文明的學習,中國的漢字已經不足以接納、描述和包容更多的歐美詞語。此時日本沒有像其他的國家全盤西化,把漢字否定掉,重建一個文字,而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片假名,用以表述外來詞匯,比如說的士——taxi,直接用譯音;比如說絲綢之路,シルクロード。所以現在日本的文字由三部分構成,一個是日語漢字,一個是拼音文字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兩類。


看起來不兼容的東西,在日本文字里面構成了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化。比如像我們這代人喜歡唱的《北國之春》,它就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外來語一起構成,但是唱起來依舊是一幅唯美的風景畫。


前兩天我又去了一趟日本,正是扶桑的深秋,“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卻折垂柳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少時讀魯迅詩,朦朧知道詩美,但卻不曉詩意,更不用說詩境。因為在那以美為剿殺對象的陰郁歲月,個體的審美意識被大大壓抑,況且眼界不開,怎么也想象不岀日本有什么美法,而且是“秋光”時節。


扶桑秋光


這次專選深秋,直奔扶桑紅葉而來。身臨其境,滿目爛漫,不由人頓起“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感造物主之神奇,嘆人生之須臾之嘆矣!這時候才豁然開朗,終于明白“扶桑正是秋光好”,好的至境就是“楓葉如丹照嫩寒”。順帶的收獲是,終于明白,一旦去掉“斗士”的外套,作為人的魯迅的確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對比魯迅詩與李白詩,兩位相隔一千二百年的文化偉人,留下來的筆墨里仿佛有著興衰離合的喟嘆。什么叫作一衣帶水?什么叫作水乳交融?都在這兩首詩里面了。


日本曾是中國最虔誠的學生,成百上千的日本遣唐使在長安城中學習交流、吟詩作賦,甚至陪著李太白一起喝花酒,這一批批留學生歸國后,把一套完整的盛唐氣象也帶了回去,宗教、文學、藝術、建筑、民俗風情、政治典章無所不學。


而二十世紀初,伴隨著甲午戰爭的潰敗,大夢誰先覺,無數中國的有志青年奔赴日本,以日為師,探索救亡圖存之道。日本比中國早一步開眼向洋看世界,早一步變革掉幾千年來這套內循環的、高度穩定的、滯后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開始接受西方的邏輯與概念。中國作為后來者,在發展的過程中,日本發揮了至關重要的變壓器的作用。


政治、經濟、文化、物理、科學等這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表述,其實都是從日本引入中國的。“干部”,“群眾”,甚至“共產主義”“資本主義”,這些詞也都來源于日本。


日本有一個特點,它崇拜誰就徹底學習,要么全盤中化,要么全盤西化,但照搬到最后,卻沒有丟掉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洋風和魂”。


1200年前中華民族給了日本一袋面粉,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日本人把中國的面粉做成了包子、餃子,包上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肉餡,這盤餃子又反過來給養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化之路,可謂一飲一啄,自有天意。


回首日本跟中國剪不斷理還亂的淵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有幾個特點:第一、它善于學習,而且要么就不學,要學就徹底地學習,毫不保留;第二、它承認自己的源頭,不像一些國家欲蓋彌彰,羞羞答答,譬如韓國。第三、因為日本資源匱乏,危機意識很強,所以幾千年來一直把精細化、極致化當成一種民族精神,甚至成了民族之魂,這也是它今天能夠致力于世界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這點非常值得中國學習。

菊與刀:日本的民族性


回到日本的民族性問題上來,很多人都不明白,看起來溫文爾雅、文明昌盛的民族,為什么會變得無比野蠻?在20世紀上半葉成了屠夫,成了魔鬼,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


這個問題一言難以蔽之,我想講兩點。


第一條,從18世紀開始到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國家開啟的邏輯和游戲規則,就是弱肉強食。最早從500年前,西方殖民史開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就開始武力爭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達·迦馬繞航非洲,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縱橫四海,直到被英國大不列顛給干掉,英國人取代了西班牙,幾乎控制了美洲大陸,成為日不落帝國。整個人類長達四五百年踐行的,就是叢林法則,就是殖民統治、強盜邏輯,誰搶到是誰的。


日本同樣也是被宰割的對象。1840年鴉片戰爭,伴隨中國被打敗,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國家,賠款納降,門戶開放,西方列強蜂擁而入。英國人已經顧不上近在咫尺的日本,中國這頭肥羊就夠它吃的了。而且英國一家吃還不夠,全世界的帝國主義都來分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