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片免费视频-a级片免费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95免费观看体验区视频|www.newcdi.com

王志綱工作室微信二維碼
王志綱工作室
微信號:wzggzswx
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
智綱時空
王志綱丨大江大海四十年之治亂循環(2019 年老板最值得一讀的長文)
admin 2019/4/2

本文根據王志綱先生在智綱智庫 2019 草根大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演講共分為三大部分《治亂循環》、《尖峰時刻》、《草根崛起》,本文為第一部分。


   開  場


來自全國各地的智綱智庫新朋老友們,大家早上好!



我這個人一輩子可以說是睡眠極好,燈一關腦子也就隨之關閉,倒頭三分鐘睡不著,那就屬于比較嚴重的失眠了。但是每年的草根大會前,我都有兩個晚上睡不著覺,其原因就是拜在座諸位之所賜。


各位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企業家,千里迢迢的奔向這里,無非是想聽一聽未來的形勢怎么樣。關于市面上流行的幾大商機、幾大風口這些行貨,不是草根大會要解決的,最起碼不是我負責講的。大家希望在草根大會上聽規律,聽必然,聽趨勢,聽未來,但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不是那么簡單的,所以才出現了我每年草根大會之前例行的焦慮。



最后的江流



言歸正傳,我的題目叫做“大江大海四十年”。為什么叫大江大海呢?說起來歷史就相當久遠了。1994 年,我應廣東方面的邀請,拍攝一部電視專題片——《南方的河》,系統性地概覽了珠三角的變遷和發展史,總結廣東改革開放的十五年,給廣東一個說法,給中國一個未來。拍攝期間,我帶著一伙人在珠江上漂泊了兩個多月,沿著珠江從西江到北江,最后穿過了富饒繁榮的珠江三角洲。


當我有一天把船開到了伶仃洋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下子豁然開朗了,一種蒼茫之感漠然而起。發軔于云貴高原烏蒙山系的珠江,流經六省,穿越五嶺,經過沸騰的珠江三角洲,最終匯入南海,江流消逝了,它已經融入了大海的洪波之中。中華文明正如這珠江一般,正處在由江入海的關鍵節點上,而我們的一切困惑、迷茫都來源于此。



回首整個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基本是一個純粹的農耕文明,只跟江河湖泊打交道,我們遠離大海,恐懼大海。在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和語言體系中,海洋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元素,古人對大海的描寫亦多依托于神話,曹操當年征服東北少數民族之際,有幸見到了秦皇島一帶的大海,并寫下了《觀滄海》這樣的名篇,在當時絕對屬于見過大海的稀少人物,這也幾乎算是大海首次出現在我國的文學意象中。


甚至在很多朝代,比如說明、清兩朝,采取禁海政策,片板不得下海,徹底放棄海洋。中國少數的一些海洋民族,比如說廣東人、福建人、溫臺人等,他們的性格比較剽悍,敢于冒險,他們的特點是亦商亦盜,和平的時候經商,禁海的時候就當“快樂的海盜”。但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千年已降,我們基本上沒有脫離農耕文明,只和江河湖泊打交道。少數和海洋有關系的人,在朝廷眼里面都屬于剿撫對象,或剿滅,或招安,但總歸要切斷你與海洋的聯系。


經過了幾千年的漫長農業社會,終于到了近現代,中國在列強們堅船利炮的殘酷引導下,開始認識大海,融入大海。雖然日后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但伴隨著1978 年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擊潰了傳統的堤壩,江河終于跟大海匯聚到一起了。一旦中華民族從江河奔向大海、擁抱大海的時候,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開始了。


那時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未來會走向哪里。今天我們再回頭看的時候,這四十年的激情年代簡直是小說都編不出來,小說總要講究個起承轉合,發生什么故事、出現什么人物都有個鋪墊,而在這大江大海的現實中,你完全不知道下一個浪頭會把你沖向何方。但無論如何,我們終于開始接觸大海了,民營企業家們作為海的兒子,當大海汪洋恣肆之勢已成,不管今天的困難多大,比起昨天我們所經歷的事情根本算不了什么,而未來將會是海闊天空。


既然我們要討論大江大海四十年,站在今天這個節點上,就要好好地回答一個問題,明天的中國怎么看?明天的企業怎么看?明天的我們怎么走?要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是神仙,也不是皇帝,也不是算命先生,我只相信一個原則,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所以我們從歷史去尋找未來吧。



歷史如何告訴未來?我想最起碼有三個方向可以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美關系四十年、草根進化四十年,首先跟大家講講改革開放四十年,找到其中治亂循環的密碼。



鄧公的遺產



去年年末,我寫了一篇文章叫《鄧公的遺產》,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的轟動。在當今這個紙媒死傷殆盡,視媒奄奄一息,自媒體狂飆突進的時代,再也沒有所謂的輿論一律和權威口徑,人們的注意力和興趣點都極度碎片化。我從遠遁江湖的老新聞工作者,成了所謂的“爆款文”作者。


這讓我始料未及的同時,也不由讓人想起了 20 年前那個倚馬可待、青春作賦的記者時代。當時的我尚不知道電腦與互聯網,只能在逼仄的陋室里慢慢爬格子。雖然客居嶺南多年,但還是難以忍受羊城的酷暑,實在熱得扛不住了,只好去水房接一桶涼水,從頭淋到腳,回來再接著奮筆疾書。但每一篇寫好的文章登報后,總會收到雪片般的讀者來信,數量以麻袋計,拆信、讀信和回信是專屬于那個年代的痛苦又快樂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