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俯瞰中國的疆土,說到草根精神,你會首先把目光投向市場經濟下泥里水里滾過趟過的廣東。而拿到這個題目首先讓懿德想起的是在廣東珠三角的一段西行、一頓粵餐。
當時一下飛機就開始了調研工作。時至晌午,政研室姓“司徒”的工作人員帶著工作考察團去吃午餐。品嘗市場一直是工作室的核心方法論,所以司徒專門挑選了地道的粵菜餐館“谷鳴農莊!”宴請眾人。抬眼看去,也無甚特別,不過是間地界兒不錯的粵菜館。迎接的區委辦張主任很客氣的引眾人進店,寒暄已畢,索單點菜……
不一會的工夫,滿滿的一大桌子:清蒸山坑鯇,白灼海蟮,砵仔焗禾蟲,姜蔥炆豆腐,秘制牛白腩,香芹炒紫淮山……要型有型,要樣有樣。原來這家店的亮點是在這里,大家伙的興致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而我們幾個“北方佬”卻被這場“陣勢”搞得不知所措——又是鯇,又是蛇,又是河蟲,凡此種種,誰也不敢“第一個吃螃蟹”!?
為什么呢?因為不“敢”,所以不“為”,更不可能嘗這“天下鮮”。
讓人不得不服的是,廣東人吃東西可謂百無禁忌,只要是‘天上飛的不是風箏,地上四條腿的不是板凳,都能拿來吃’。而粵菜的大學問可不是這區區一桌菜肴能說得清楚的,這美味的粵菜滑腸而入,品出的不僅僅是味美肴鮮,不僅僅是地靈人杰,更應該是 “敢為天下先”的草根精神……
為什么說粵菜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呢?其實,粵菜的“敢為天下先”在選材、調味、刀工、烹飪等方面都有體現。選材上,廣東菜取料之廣,為全國各菜系之最,廣泛廣博,奇異鮮活。可以說是“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蛇、狗、貍、鼠等凡此種種,皆是“拿來主義”。調味上,廣東菜的調味品多用魚露、栗子粉、吉士粉、生粉等,而這些都是其它菜系不用或少用的調料。刀工上,技法注重樸實自然,不像其它菜系刀工細膩,特別以生猛海鮮類的活殺活宰為見長。烹饒上,多用煎、扒、煲、燉、蒸等,且烹調方法許多源于北方或西洋,經不斷改進而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其它菜系的烹調體系。
存在即是合理。“敢為天下先”的粵菜也自有它的歷史邏輯。秦以前,嶺南與發達的中原地帶相比,飲食相對簡單粗糙,但廣東地處亞熱帶,瀕海臨河,可食用的動植物繁多,南越人以采集螺、蚌、蜆、牡蠣等水產品為生。據《周禮》載,"交趾有不粒食者",他們"煮蟹當糧哪食米",而且有"生食之"的習慣。漢代南越武王趙佗歸漢以后,南越人的雜食之風與中原的烹調法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飲食風格。南宋的中原皇室和士族南下,中原的烹調技術和飲食習慣大量流入南方,嶺南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粵菜雛形初現端倪,稱為“南烹”。
除本地物產外,自漢代以后,國外引進的菠蘿蜜、番石榴、番荔枝等許多農作物在廣東地區日漸出現,這在全國也是開先河的舉動。據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到了晚清,南北風味薈萃羊城,京都風味、姑蘇風味、揚州炒賣等與廣東菜各地方風味特色互相影響和滲透促進,烹飪大師們不斷吸收、積累各種烹調技術,并根據本地環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創造,使粵菜得以迅猛發展。與此同時,在發揚粵菜博采眾長、用料廣雜的傳統特色基礎上,更加廣泛地運用世界各國的食物原料、調味料及烹調方法來變化菜品。其糅合南北風味、中西風格,集菜肴、點心、小食于一身的特點更為明顯。這種新潮流,無疑又將粵菜向更高一層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
獨具生命力的“野生歷史”,附之以交相融合的中原烹飪技法,外加博采眾長和融貫中西,這就形成了粵菜的“歷史邏輯”,也才形成了這樣“敢為天下先”的粵菜風格。這些是粵菜叫板四方美食、敢為天下先的資本,更是粵菜之所以能躋身于世界美食之林的真諦。
事實上,這樣的傳承、吸收、融合、集成,也形成了粵菜獨特的文化。而且這樣的文化蔓延開來,會產生很強的輻射效應,形成一種民俗,一種個性,一種寫在嶺南人心里的精神——廣東人的精神!草根的精神!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同粵菜一樣,嶺南文化天生具有開放兼容的品性。嶺南文化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吳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與外來文化長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廣東人形成了一種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對新鮮事物接受得快,善于吸收別人的經驗。
文化是歷史地形成的,是一種歷史的自然生態,其社會學層面的自然基礎在于族群。特定文化是屬于特定族群的,是這個族群人們共同擁有的,廣東文化便是所有廣東人特別擁有的。所以至少有一個事實是可以斷定的:如果沒有粵菜的哺育和滋養,廣東人也就能不稱之為“廣東人”了。而這樣的“廣東人”也勢必帶有特定的廣東人文化精神。
廣東有著重商的傳統,廣東文化傳統具有經世致用的特征,就像在草原上生長的野草,這些“草根們”比較講求實用、實干、實效。重商求利必然伴隨著競爭,這又培育了廣東人進取的品格。因此,廣東人精神被概括為“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
而其中,“敢為天下先”則是廣東人顯著的精神內核。
歷史上,廣東人有著“闖世界”的眼光和氣魄,許多廣東人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拼搏創業。近現代上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偉業豐功更是不勝枚舉。那么近現代廣東又有哪些“敢為天下先”的名人呢?
黃飛鴻,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推尚“習武德為先”,在抗日保臺戰爭中立下功勛,成為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和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引領南派武術一代先風。
康有為,作為近代中國憲法思想啟蒙的第一人,提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倡導維新運動,為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做了實踐上的指導,指引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陳啟源,于1874年在西樵簡村開辦繼昌隆絲廠,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民族資本工廠,標志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不僅開創了南海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還為中國絲業繼續在國際上立于不敗之地創造了奇功。
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為深受侮辱的中國人民爭了一口大氣,被尊稱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中華兒女多奇志。廣東孕育了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驕傲和現代理念與實業的先驅。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一覽無余。
倫理學認為能夠流傳千年的世界形態是文化、是信念、是精神,所以歷史是最大的金礦,精神是最好的財富。靜水而流深,淵遠而流長。“敢為天下先”已經成為廣東人不斷崛起、百折不撓的動力源,而且正在凝淀、升華、幻化成新時代的草根精神,不息,不止!
歷史的車輪駐停在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中,廣東人實事求是,憑著一股“草根人”的闖勁,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大膽實踐,創造了許多的“全國第一”,“敢飲頭啖湯”、敢于“殺出一條血路來”,成為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形象描述。這其中“敢為人先”是廣東人當之無愧的精神內核。
回到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區當地許許多多的民營企業也正在“野蠻”的生長,一個個正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敢為天下先”。舉兩個調研過程中看到的例子——林氏木業和地爾漢宇。
林氏木業的草根傳奇。
2007年,年僅22歲的林佐義大學沒畢業就將大而笨重的家具搬到了互聯網上銷售。借助小小的淘寶店當年實現200萬銷售額(當時整個互聯網只有3家企業敢這么干)。2008年進駐淘寶商城;2009年他的淘寶店得到第一顆皇冠,同年建立第一家工廠;2011年開設第一家體驗館,涉水O2O,當年銷售額2億元;2012年這一數據飆升至3.8億元。7年的時間林氏木業成為互聯網家具第一品牌。目前成為專門從事家具研發、制造、銷售、售后于一體的電子商務公司。如今林氏木業已經成為家居電商領域的佼佼者,連續七年蟬聯淘寶家具銷售第一。
“天下先”的光環總是閃耀的,但光環的背后則深藏著林氏木業“敢為”的膽識。
第一個是敢想。能冒險把家具搬到網上賣,當時這種做法一般人是根本不敢想的。但林佐義坦言,他看到了商機,他相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嘗到甜頭,他決定啃下這塊骨頭。
第二個是敢闖。林氏木業首創家具類“三包”服務,即送貨上門,上門安裝和終身維護服務。這在當時家具電商領域完全是沒有的,因為根本就“無路可尋”。雖然物流系統的建立是相當艱辛困難的,但經過不懈的努力,林佐義還是鋪架起了覆蓋全國50個大中城市的物流網,這樣完備的物流鏈為林氏木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第三個是敢為。精神指導實踐。“永遠要比別人先走一步”,“做別人不敢做的,創新,是最值得傳承的堅持”,這樣深入骨髓的粵商理念無不散發著“敢為天下先”的特有魅力。
作為家具行業的電子商務的先行者,沒有成功先例可供參考;作為一個25歲的創業者,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可供借鑒。林佐義,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憑著自己的獨特創意也成就了“淘一代”的事業;林氏木業,這個南海民營企業的驕傲正是在這個屌絲蛻變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奮發的姿態,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銳氣。
地爾漢宇的蝶變傳奇。
與林佐義對比,地爾的石華山已經是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但他反而更是徹徹底底的草根。
廣東江門地爾漢宇電器股份公司創業十四載,企業家石華山20年前獨闖廣東,從一個不名一文的客家仔,苦心孤詣,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創業板上市的大企業家。
地爾集團從2002年成立至今已經是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洗衣機、洗碗機專用排水泵供應商,是國家首批高新技術企業,為全球領先的家電企業,如韓國三星、LG,日本東芝、夏普,歐洲的伊萊克斯、ARCELIK,中國海爾、美的等知名國內外企業提供優質電器配件,同時其獨創的伺服電機被業內認為最省電的電機,即將掀起中國環保節能產業新的狂潮。一舉成天天下知,但十年寒窗誰人問?如果你了解石華山本人,你看到的是一代嘔心瀝血的草根人的傳奇人生。
不夸張的講,與其說石華山是優秀草根企業家,不如說石華山更像美國19世紀中葉的貝爾、愛迪生一樣的發明家。舉一個例子,以石華山本人為首的研究團隊近幾年強攻伺服電機。他整天把自己關在類似007電影里的密室里,天天研究,日日創新,甚至特地買來三輛最新款的特斯拉汽車并“毫不客氣”將電機大卸八塊,通過對比、模仿、建模、試制等環節,終于打造出中國最省電的電機——伺服電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老石坦言,對于研發來講,絕對的原則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伺服電機在研發過程中犯了三個嚴重的錯誤,但是正是這三個教訓疊加反而有了這個核心創新。據石總介紹公司研究電機供電已經研究到像人們研究DNA的深度。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一種比這樣的電機更省電的同類電機。因此我們的草根創新狂人不僅僅有自立自強的草根精神,而且更有極致卓越的專業能力。
到現在為止,地爾已經有制造能力、設計能力、設備能力、安裝能力、調適能力,已經給100多家企業做電機的技能改造,包括各地的企業,如珠海的格力、順德的美的、福州的福耀玻璃等生產企業、供應商,逐漸形成產業化。企業已經從最開始一個小組裂變到八個小組,準備半年裂變到50個小組。由于設備太貴,42000元的價格很多廠家不能接受,所以必須重構商業模式、前置服務、分割盈利。比如省出一度電,公司分60%,廠家分40%,五年以后電機歸廠家,而且產品的科技研發特質,具有知識產權壁壘不易模仿。
身為草根企業家卻具備世界級的創新研究能力,不僅讓人肅然起敬,而且對這樣“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更讓人心悅誠服。當然,與企業研發精神、科技創新能力相匹配的宏觀戰略思維和創新熱點把握能力是目前所欠缺的,地爾集團需要提高政府關注度,企業領導尤其需要由點狀思維向線面思維轉變。不過地爾集團的從無到有到化繭成蝶的成功典范已經給了南粵江門太多的驚喜,這樣的“敢為天下先”不得不讓人拍手稱絕!
南海的林氏木業和江門的地爾集團都只是眾多廣東草根民營企業家中的兩個例子,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那些有為才俊和創新狂人都正各自低調的“敢為”著自己的“天下先”。
往大了看,大廣州地區、珠三角經濟區乃至南中國整個區域都是草根們野蠻生長的熱土。窺一斑可見全豹。“敢為天下先”的草根血液時時刻刻流淌在南粵大地的每一寸草地上,而且生生不息,世代流傳。“面歧路者有行迷之慮,仰高山者有飛天之志”。生于偏隅蠻地的廣東草根企業和企業家們,擁有旺盛的“野生”能力,飽含遠大的開拓精神,更身藏著“敢為天下先”的凌云壯志。也許,只有天空才是他們的極限。
雖然在最市場的環境下成長,在最寬松的政策下沐浴,但這絲毫不能減少對廣東這片熱土上的草根人所特有的“敢為天下先”精神進行大書特書。假以時日,這樣的草根必然力拔參天,這樣的“天下先”也會更加敢想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