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己命運的風帆,活出精彩”,當這個題目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若要詮釋好它,必須定義好“把握”,和“精彩”兩個詞。但是這兩個詞的含義,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特別是在今天的北大,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兩個詞和“人生”、“命運”聯系在一起時,更有著多重的意義。
何謂“把握”?其實我們都清楚,誰也不可能真正地“把握”命運的風帆,若能如此我們便不再是凡夫俗子。命運有著太多的不定,太多無法捉摸的因素,所以想要真正將命運把握于手中,怕是天方夜譚。“把握”在這里的含義,只能是把握住命運中的某些東西而已。如果對于“把握”已經有著多種解讀,那么對于“精彩”恐怕看法就更多。作為北大的學生,絕不會怕以后溫飽不能滿足,每天苦苦奔忙,壓力重重,歸根結底是為了活出精彩。所以有多少種人生追求,“精彩”二字就有多少種解釋。為自己定義“精彩”實際就是找尋自己的人生目標。
但是,許多關于“把握”和“精彩”的解釋,卻并不是我們自己心靈的產物,而是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定義的。我們一方面想要在“人的社會”中獲得成功,獲得別人與社會的肯定,一方面又懷著某種叛逆,不希望完全遵循一種固定的模式。下面我就以“跳出功利社會為我們設定的模式”為副標題,闡釋一下我對于把握人生、活出精彩的理解。
哲學修養與底蘊的打造——從一場冷清的講座說起
有位朋友是哲學系的學生,也是北大哲學社的成員,他們最近舉辦了一場哲學方面的講座,鑒于我和他的交情,以及我對哲學的興趣,于是欣然前往。講座現場極為冷清,可座80人左右的教室大概坐了四分之一不到。這樣的場面讓我產生了許多遐想。我們自然不能指望哲學講座的火熱程度可以和對面教學樓里正在舉行的投資銀行高管的講座相比,如果真是那樣便是一種更不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學學術氣氛的一種退化,特別是學生對于文、史、哲這類知識興趣的減弱。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如今的北京大學多了務實的氛圍,卻少了一些煮酒論詩,探求真理的“北大魂”。
哲學知識,不同于任何一種其它的專業知識,它是科學的科學。一個國家的哲學文化底蘊如何,可以說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決定作用。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幾次跌倒又重新迅速崛起,與它深邃的文化底蘊有著極大的關聯,這個民族不但擁有康德、黑格爾和海德格爾,還擁有著理性、思辨光輝照耀下的民族文化魂。一個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迅速增長的過程中極有可能跌入文化枯竭的深淵。因為GDP的增長會給整個社會加速,在給人壓力的同時將社會的每個成員以及他們人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納入一種快節奏的程序當中,使人不得不去追求功利,喪失了沉思的時間,進而也漸漸喪失了沉思的習慣。社會中的多數個體不具有理論思考的能力和高度并不是問題,可怕的是整個民族丟棄了思考的愛好。
對于國家是如此,對于個人來說,文化哲學底蘊的打造,我以為,在追求“精彩”的過程中也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哲學能夠帶給人敏銳的目光。在王老師的講座中,我不斷地發現,王老師的策劃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夠發現每個事物最最本質、核心的東西,并且加以利用。然而,站得高方能看得遠,只有具備了深厚的底蘊,才能夠掌握住一種跨越歷史長河、跨越文化樊籬的 “道”,有了這種“道”才能夠在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不為它的表象所迷惑,穿透現象,直指本質。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王老師一樣的策劃師,但是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策劃師,如果能夠透徹地認識自己,透徹地認識生命每一階段,那么就能夠把握住命運的核心,把握命運的一條主線。眾所周知,哲學還能夠帶給人思辨的智慧。不是每個人都是智者,但是我們若想提高人生的境界,提高自己的深度,就必須緊緊抓住與智者對話的機會。而對話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哲學,體驗哲學。
王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他在大學時代經常閱讀哲學方面的書籍,如今發現受益匪淺,我斗膽揣測,他是在尋求生命之中的“精彩”。哲學是千年文明的積淀,卻也是剎那間靈感的迸發;它是最高深莫測的學科,又是最直接的心靈感受。每每閱讀哲學書籍,若能微微參透其中大意,我都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真理的洗禮,感覺到一種眼前的迷霧被層層撥開的快感體驗,同時我的內心充溢著極大的幸福感,因為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平凡的靈魂,此刻竟然可以沐浴在真理的圣光當中,得到凈化和升華。這種幸福感令我忘卻了眼前暫時的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生命的內核的探尋中去。
跳出功利社會為我們設定的密碼,把握自己的命運,找尋自己的“精彩”,并不是簡單的叛逆和逃避,而是眼界的開闊和心靈的升華,這是需要大智慧的。
體驗與思考——在感悟中擴大生命的維度
王老師在博客中寫道:如果你想創造短期的價值,你就去種花;如果你想創造中期的價值,你就去種樹;如果你想創造遠期的價值,你就去播種思想。的確,思想是世間最奇妙的力量,它能夠飛躍我們所生活的狹小空間,跳出一切禁錮。但是播種思想,就必須要有思想的種子,而思想的種子從何而來?答案是體驗和思考。
“生命是一種體驗”,這也是王老師在博客中提到的。在講座中他也不斷與我們分享著這種體驗,這其中包括親身經歷的體驗,比如自己從新華社“無冕之王”的位置轉型,自己開創民間智庫的故事;也包括行走的體驗,比如親自去到中國的各個城市,親自去到毛里求斯和印度等等,感受那里的文化、經濟和風土人情。正是這些非凡的體驗,給了王老師靈感的源泉。
體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僅僅是體驗,沒有思考,也不能擁有思想的火花。感悟感悟,有了感,還必須有悟。王老師是這樣做的,他思考中國人與美國人的交流,他思考章子怡與姚明在國際上的火爆,他思考中國的發展狀況得出了“龍頭、龍身、龍尾”的論說。
如果學會思考,我們生命的維度就會被幾倍、幾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地擴大,又何愁生命不能“精彩”?思考不是空想,思索的過程、思索的結果都會給我們的心靈任何其他東西都不能給予的充實感。
我是一個平凡的大學生,不能有王老師那些周游全國,周游世界的機會,但是我從沒有放棄過體驗和思考那些身邊的、可以觸及的情景,也沒有放棄過盡自己所能,間接地感悟那些書中的故事和場景。我是北京的學生,喜愛老北京的文化,原因就在于它能夠給我無窮的聯想:徜徉在古老的琉璃廠街附近,我的眼前浮現一幅幅歷史的畫面,畫師墨客在這里展示自己的墨寶,戲子們在這里唱著百轉千回的調子,文人們在這里抒寫心志針砭時弊。而今天這里是外國游人的好去處,也受到了政府的保護,但是文化的韻味卻總覺得少了幾分。這些畫面的交迭,構成了一種深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又不由得讓我思考古老的文化將何去何從?中國傳統的文化將怎樣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琉璃廠、什剎海、故宮、隆福寺這些古老的北京“景點”,經常在我腦海中連成一個“網”,它們周圍的歷史故事,它們如今的風貌,以及它們帶給我的一剎那間的感受,總是引我發問,這些問題,有的有關歷史的進步,有的有關文化的傳承,有的則是生活、情感方面的感嘆。種種聯想之間,總是似乎環環相扣,互相引起,其過程不恰當地比喻,有些類似柏拉圖的“磁石——藝術鏈”。在這樣的過程中,我自然不能奢望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和深度,能夠參透所有的問題,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卻從中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的口很小,只是一處任何人都可以游覽的景觀,但是由它通向的,外面的世界卻很大,大到包含整個歷史,整個世界。我微小的生活也隨著這扇門的打開而變得充實而廣闊。
生命從廣度和深度上說,都是無限的。但是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生活在身邊的狹小空間之中。我認為,我們肉體的行動可以被束縛,但是思想的維度決不應該被局限,我們,特別是北大的學生,即使人生的成功之路必須服從功利社會的一些常規,其思想也應力求超越和突破,在思想上應該走得更深更遠。
“出世”or“入世”?一種特殊的權衡取舍
王老師曾經說過一段話讓我感慨萬分,但是恕我駑鈍,已經不能再現那句話的原貌了,但是大意大致如此:在當今的社會,如果不順應這個社會的一些要求,便不能成功,甚至會淹沒在人海之中;而如果一味地順從“潛規則”,則會喪失了知識分子的尊嚴。
“知識分子的尊嚴”,這個短語不知怎的有種驚心動魄的犀利。在當今的社會,知識已不僅僅是力量,更是金錢,知識分子也不由得服從市場經濟的資源調配,服從社會潛規則的條條框框。知識仍舊是知識,但是知識所能衍生出來的東西已大大超出從前,所以知識分子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分子這一點其實不足為怪。我并不想高呼“當今的社會知識分子的尊嚴何在”這種似乎有些極端的吶喊,我只是想說,王老師的這段話,促使我想到了“入世”與“出世”之間的平衡。
如果我們仔細品讀歷史名人的人生,便可以在眼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畫卷。他們中有不少是埋首書山的學者:不屑于服從社會的潮流,對世俗充滿了鄙夷,像一個清心寡欲的教徒一樣侍奉真理的上帝。他們中也有不少是優秀的社會活動家:八面玲瓏,圓滑精明,懂得適應“人”的世界,并善于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巧妙地達到自己的成功。當然,歷史人物的人生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正如王老師說的那樣,這樣的人生多數是不可復制的,所以即使他們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偶像,我們也不可能去效仿并期望也因此留名千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人生,去摸索在社會中生存和成功的“道”,摸索現今世界中“出世”與“入世”這兩個詞語的意義。
所謂“出世”,在當今的社會,我并不想把它解釋成為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出世”是一種心靈的境界,是一種超乎世俗之外的清醒。“出世”者,能夠有一雙慧眼,看得清這世間種種現象背后的規律,深處的真相,而不是被它紛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出世”者,能夠保有自己的人生準則,精神空間,在內心深處有自己堅持的東西,不因隨波逐流而空虛,不因寵辱得失而盲目悲喜。
所謂“入世”,我想,代表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在現在的社會,如果一味追求個性和獨立,灑脫和超然,是很難成功的。因為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參與性”極強的世界,若你想要獲得一個位置,你就必須參與,必須投入。如果故意置身事外,成果是不會送到你面前的。若要參與,就必須遵守其中的規則,這是一種必然。所以,“入世”就是積極地參與到這個社會中去,積極地面對在處世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不快和挫折,積極地投入和創造,對生活懷有信心和追求。
以上就是我所追求的“出世”和“入世”,我以為,如果把握了這種平衡,也許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握自己的人生,既可以積極地生活、工作,又可以在忙碌而嘈雜的社會中留有一些自己的東西,不必完完全全地被社會設定的密碼所束縛。
以上就是我對于“把握命運的風帆”的一些粗淺而零散的看法,也是我聽了本學期王老師的課之后的一些感受,希望得到老師的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