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滿意”對接國家戰略
“以前我們做事追求的是‘三老滿意’,現在做事情可要追求‘四老滿意’了。”在項目研討會議上,王志綱這樣說道。
對于中國和毛里求斯來說,雙方合作的需求是存在的,關鍵是對接的問題。從中國的角度講,走出去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非洲是首選的戰略高地。從投資資源開發來看,非洲擁有石油、天然氣、礦產和森林等重要戰略資源;從投資出口導向型產業來看,非洲擁有9億多人口的潛在市場,大部分商品依靠進口,同時利用非洲國家部分產品可無配額轉口到歐美市場的貿易優惠條件,可以開展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從發展水平來看,非洲的制度環境與中國更為接近,本地競爭者的實力相對薄弱,對中國產品較易接受。從毛里求斯的角度講,承接全球投資非洲的浪潮,打造非洲的門戶,成為“印度洋上的新加坡”是毛里求斯的國家戰略。
雙方的需求怎樣對接?工作室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將原有的“三老滿意”模式延伸成為“四老滿意”模式。所謂“三老”,一老是“老頭子”,即政府;二老是“老板”,泛指企業;三老是“老百姓”,即民眾。“三老滿意”就是指企業在從事運營活動的時候,要同時兼顧三者的利益,讓“三老”都滿意,尤其是那些涉及城市經營和區域發展的項目,首先要符合政府的宏觀戰略意圖,其次要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平臺搭建好以后,其他的企業也愿意進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后要能“喚起工農千百萬”,因為民眾是最終的消費者。
當我們走出國門,在別人的舞臺上唱戲的時候,“老外”也必須成為需要照顧到的一“老”了。新的“四老滿意”中“老外”即毛里求斯政府,“老頭子”即中國政府,“老板”即中國的投資者,“老百姓”即當地毛里求斯人。
如何讓毛里求斯政府滿意呢?要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毛里求斯希望成為“非洲新加坡”,那么我們的合作區能不能推動毛里求斯實現這一國家戰略呢?
往毛里求斯轉移過剩產業不現實,而毛里求斯自身又沒有多大市場,但是毛里求斯自身有著良好的生活和商務環境,它的背后有廣闊的非洲市場和可以便利進入的歐美市場。如果我們不把眼光局限在毛里求斯,而是著眼于非洲大陸,那么完全可以將毛里求斯作為中國企業進入非洲的橋頭堡和總部基地。
這使天利合作區跳出了傳統貿易加工區的簡單思維,將思路轉變為打造一個高起點的服務型特別合作區。這個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與提升了毛里求斯環保生態和旅游天堂的價值,得到了毛里求斯政府的高度認可,從總統到總理,各個方面都非常滿意,毛里求斯總理先后兩次訪華,積極到中國招商。
從毛里求斯歸來,天利集團把方案上報商務部、全國工商聯,得到了一致認可。原商務部長薄熙來對該方案給予高度評價。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2008年5月帶領幾十位企業家前往非洲考察,將毛里求斯作為最后一站,他特別贊賞地說:“以前我看我們海外的一些開發區、加工區的作法不對頭,全都搞一些加工產業。現在這個思路好,這個思路太棒了。”考察團認為,毛里求斯天利合作區建成以后,對于推進中國“走出去”戰略和中國企業進入非洲,走向世界,都會是很好的平臺,它一方面推動整個中國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還是中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科學發展觀在世界上的體現。
對于“四老”中的老板來說,非洲投資的價值已經非常清楚,目前非洲已經迎來中國投資的浪潮,例如投資能源和礦產開發的中石油、中有色、寶鋼等大型企業,投資工程承包建設的中建、中鐵、中水電等大型企業,投資輕工品制造和貿易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眾多中小型企業都已進駐非洲。這些投資非洲的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投資環境差。非洲大部分國家基礎設施落后,政局不穩,社會治安混亂,通貨膨脹嚴重,匯率波動巨大,這一切嚴重阻礙了中國企業進入非洲投資的進程。中國企業迫切需要在非洲有一個宜居、宜商、宜休閑的“安全港灣”,而毛里求斯恰恰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同時中國企業通過借道毛里求斯可以利用該國與歐美國家的優惠貿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繞開歐美國家對我國的關稅壁壘,把毛里求斯變為開拓世界市場的橋頭堡和戰略跳板。
最后,來自中國的大量投資主要用于打造毛里求斯的總部經濟,挖掘其環保生態效應,增加其就業機會,為“四老”中的當地老百姓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又怎么會不滿意呢?合作區的方案引起了毛里求斯媒體的熱烈追捧。
合作園區最終的成功要靠市場,企業則是市場中最活躍的因素,而政府不可能同時面對成百上千的企業,這時候就需要運營商了。那些具有實力和市場運作能力的運營商可以扮演好承上啟下的角色。政府代表全局利益,運營商則在體現總體戰略和規劃的基礎上,調動各類企業的積極性。政府只有學會與市場跳舞,有效地借助企業的力量和市場化的運營方式,才能真正啟動合作區,運營合作區。
對接中國與毛里求斯國家戰略,打造一個全新的平臺——毛里求斯天利經濟貿易合作區由此找到了靈感與方向。
中國首家海外經濟特區
經中國國家商務部批準,山西天利集團公司與毛里求斯國家政府在位于該國首都路易港北部約17公里的“Riche Terre”地區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正式成立毛里求斯天利經貿合作區。合作區規劃總面積10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2.11平方公里,土地租賃期為99年。
正如王志綱所講的,毛里求斯天利經貿合作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加工型合作區,與之前中國在非洲設立的一批經濟貿易合作區相比,毛里求斯天利經濟貿易合作區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特色。
共性都是利用國內和落戶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建廠。這些合作區有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的,有以輕工產品生產加工為主導的,天利合作區由于地處“非洲小龍”毛里求斯境內,勞動力成本較高、自然資源貧乏,但是海島風景優美,經濟水平較高(2007年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商務環境優良,社會治安較好,如果運作良好,完全可以建成一個非洲的特區。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這里是“生產加工和區域總部基地、政策優惠交通便利的貿易樞紐、風光秀美的生活休閑平臺”,是中國企業走向非洲、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和最佳戰略跳板。
在這個定位的基礎上,毛里求斯天利經貿合作區進一步與毛里求斯政府在法律和金融政策上對接,把一個常規的貿易合作區升級為對方的國家戰略,又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內涵。明確戰略定位以后,毛里求斯天利海外經濟特區進一步制定了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策略。首先,勾畫“三個自由區和兩個基地”的總體布局構架,即國際商務自由區、國際貿易自由區、出口加工自由區和休閑旅游集散基地、生活居住配套基地;其次,提出“三個先行”的開發次序,即規劃設計先行、基礎設施先行和生態環境先行;其三,確定“兩大主導”的開發階段,即2008-2009年以基礎開發為主的階段和2010年以后基礎開發和功能開發并舉的階段;其四,采用“三個拉動”的產業發展模式,即休閑旅游拉動、金融貿易拉動和生活居住拉動,最終推動毛里求斯天利經濟貿易合作區成為真正的非洲門戶。
在和毛里求斯政府交流的過程中,工作室提出的海外特區設想讓毛里求斯政府非常興奮,所以在我們提出應該給這些中國投資者毛國護照的時候,總統先生非常痛快地答應了。為了吸引中國企業家來投資,毛里求斯政府還調整了相關政策,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法規,包括金融政策、教育政策、實行落地簽證等,合作區平臺的含金量大幅提高。
毛里求斯總理拉姆古蘭對該合作區寄予厚望,他表示希望通過這種特別的合作方式,使該合作區成為中國經濟特區經驗在非洲的試驗田,成為中非友誼與合作共同鑄就的新的豐碑。他說:“20年前,中國打造了一個特區深圳,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今天,我們在毛里求斯打造這個經貿合作區,也希望它能夠成為‘中國首家海外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