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的文化特性,有一種說法頗為精到:北京大氣,但有點土氣;上海洋氣,但有點小氣;廣州生氣,但有點俗氣。
大氣北京
北京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城市,一時半會兒,似乎摸不著頭腦。既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又像一個大村莊;既現代,又傳統;既前衛,又保守;即開放,又排外;既富有,又貧窮。
北京的復雜性,不僅由于她的龐大、繁雜、紛亂,更由于她的立體、多元和復合。北京城至少是“三個北京”的復合體:一是在胡同里光著膀子坐著板凳搖著蒲扇高談闊論、知足常樂的老北京;二是全國各地跑到京城里混世界闖天下、奮力拼搏、一心出人頭地的外地人;三是揮金如土驕奢淫逸,盛極一時但富不過三代的達官顯貴和八旗子弟。
北京有三多:有錢人多,有權人多,有閑人多。有權的人需要有錢的人來幫襯,有錢的人需要有權的人來支撐,有閑的人需要到有權的人和有錢的人中間去撈油水,有錢的人和有權的人需要有閑的人來給自己解悶。正是這如影隨形的三種人形成了京城一個非常有趣的生態鏈,演繹著一幕幕人間悲喜劇。
洋氣上海
海風常吹,海浪常襲,海氣常拂,海韻常新……這就是上海。上海離不開海!因為有海,所以上海的文化才如此別具一格,如此引人注目,如此充滿活力,如此海味十足,并順理成章的飄灑或滲透著無法遮掩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由海浪運來的遙遠卻不可抗拒的西洋味。
上海是講究規矩的地方。這與它深受歐美法制化文化的影響有關。這大概是長期以來和洋人打交道必須養成的和“國際慣例”接軌的需要使然吧。
上海也許不如深圳、廣州那樣活力勃發、熱點迭出,但其發展的穩健和潛力卻是無與倫比的。這大約也是上海一直始終能夠保持中國經濟大都市龍頭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是個講究實際效益的城市。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上海人看起來是比較缺乏中國傳統人情味的。
上海是個精細的城市。上海很大,上海也很細。大在地盤表面,細在人心深處——上海人的精細和細膩以及對細微之處所表現出來的精明,早已廣為世人所熟知,在如此龐大的精細人口組成的如此廣袤的大都市里,你得投其所好,更得慎之又慎。
生氣廣州
廣州是中國最具市場活力的城市。過早的市場化使它靈活有余,持重不足,變通有余,規劃不足。若干足與不足,日積月累沉淀出了我們眼前的這座城市,仿佛是這樣一個人:身著西裝、領帶,但卻腳蹬布鞋,頭頂瓜皮帽,一不留神,口袋里還能掏出個鼻煙壺來。
西方人用了兩百多年時間完成的城市化,廣州僅僅用了一二十年。于是乎,城鎮和鄉村迭加,市民和農民并列;南人和北人扎堆;既有都市里的村莊,又有村莊里的都市,最終有了這座“城鄉一體化”的“國際大都市”——廣州。
廣州曾標榜為“不設防的城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均受歡迎;從背山面海到通江達海,從封閉小城到海港都市,廣州的變遷,乍看起來似乎是主動改革的結果,但若仔細探究,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被動適應的過程。就像一個正在青春發育期的少年,父母剛給他置齊應有的行頭,他卻很快就褲縫開裂,捉襟見肘。為了應急,始料不及的父母常常只能將自己的舊衣服給他應付應付。這是青春的活力, 這是成長的失衡,這是發展中的尷尬。支撐她快速成長的是市場活力。這種活力積極的、良性的一面是推動這個城市社會的迅猛發展,消極的一面則是導致這個城市社會的蕪雜、混亂及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