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月心得體會
“快感”和“痛感”
來到工作室轉眼已經一個月了。有兩個感覺十分突出,一個是“快感”。每天都有成長的快感,就像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一直在長高。這種感覺很像剛進中學的時候,熟悉了以前只有“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突然眼前出現了7、8門課程,這么多新奇的知識,恨不得立刻都把他們學會了;就像以前一直是吃慣了的土豆白菜,現在坐在了一桌子沒見過的酒菜旁邊,全身毛孔都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把每個菜都品嘗一遍。我現在手頭積累了一大推的文獻資料:云總提供和推薦的資料和書籍、工作室的大量案例、仁品提供的房地產方面的材料、徐瑤提供的國外的城市戰略規劃理論和案例、邵總提供和推薦的農業和旅游方面的資料和案例…,其次,還有密集的培訓和交流,這些培訓和交流和以前在學校有個很大的不同,學校的課程基本上從理論出發,回到實踐;這里是從實踐和問題出發,引出知識和理論。因此,學習起來,就會感覺知識和理論是從土里生長出來的,很踏實。
交流也是我這段時間很有心得的一件事情。房地產——城市規劃——城市戰略,是一個城市的物質建設的三大階段。也許可以這么概括:城市戰略,是在思想上建設城市;城市規劃,是在圖紙上建設城市;房地產,則是在土地上建設城市。這三個階段是一步步落實城市建設的過程。這段時間,我跟仁品和徐瑤交流的最多。仁品對房地產比較熟悉,徐瑤對城市戰略這塊比較了解,同時他們又都有一定的城市規劃的背景,在跟他們倆聊得過程中,我對“城市戰略——城市規劃——房地產”這三者的區別與聯系形成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另外一個是“痛感”。這種“痛感”是一組矛盾造成的:一方面想盡快的學習,是一種著急的心態;另一方面,我明白一個道理,生長過快的樹木材質普遍不如生長緩慢的樹木,如楊柳樹的材質就比不上松柏。我希望自己能夠扎扎實實的成長而不至于變成骨質疏松。因此,我考慮野蠻成長不等同于胡亂成長。我需要整理一下這些海量信息,理出一條線出來,明確重點,明確哪些是自己要深入而持續研究的內容,哪些是只需了解無需深入的內容,更重要的,這些東西該如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體系,使得自己一方面能夠在全局上把握整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能夠在細節上形成自身的獨特的優勢,從而何獲得不斷應對新問題的能力,這都是我需要解決的問題。
內功與招式
只懂招式不懂內功就是韋小寶那樣的花架子,但內功深厚而不懂招式像虛竹那樣的,也是不行的。學習,我將其看成是一個修煉內功的過程。而招式的學習也很關鍵,這是我長期以來忽略的一個方面:談吐、舉止、衣著等等。從小的細節開始,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
給自己定位
當時在投簡歷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有什么獨特的優勢,我能為工作室提供哪些別人無法提供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又恰恰是工作室需要的。如果我能把這個問題表述清楚,我被錄取的幾率就會很大。至進入工作室以來的一個月,我也一直在反復的權衡自己的位置。
從我目前解讀的案例以及獲取的信息來看,“生態化”這個概念很熱,同時也很空泛。很多時候,對生態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綠化”的層面。當然,我對生態城市、生態建筑這些概念的理解還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離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還有一段距離,即使這樣,我也還自信自己可以在這個問題上說出一點不同于別人的、新的、實質性的東西來。正如生態學中的“生態位”理論一樣,我也需要在工作室這個體系當中尋在到自己的生態位。同時,這個“位置”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其他各個“位置”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依賴而共同存在的。因此,我的任務就是既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要理清自己與別人、與團隊、與整個公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