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智綱智庫執行總裁、上海中心總經理路虎在智綱會企業家俱樂部中的分享整理而成
戰略思維既是必需品,又是奢侈品,它代表一個人的層次與格局。領導者如果沒有戰略思維,則缺乏真正的領導力,只是占在那個位置而已,大家的尊重也只是對交椅的尊重;員工如果沒有戰略思維,就難以進入一個組織的核心,難以成為未來的領導者與合伙人。你可以成不了戰略大家,但是至少要了解有關戰略思維的以下三個問題:
一、沒有戰略思維的主要表現是什么?
二、戰略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三、戰略思維需要哪幾項基本修煉?
表現一:隨波逐流
有些人對環境過于敏感、浮躁、投機、跟風,表現為強烈的機會主義,不能拒絕誘惑,沒有戰略定力,這就是隨波逐流的體現。有些老板的耳根子軟,太容易受他人影響,這就導致企業這艘船不能堅守主航道,最終難成大器,成為“小老樹”——小老樹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在樹還沒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分杈,邊長邊分,但舍不得剪掉枝丫,貌似長得很茂盛,最后長不大。這種老板名片上頭銜一般印的非常多,某某董事長、某某秘書長之類,其實每個都做的不大,分杈分的太多了。不止企業這樣,很多個人也會成為小老樹,甚至說絕大多數人都會變成小老樹,缺乏長久的堅持,總是受外界的影響不斷改變自己的方向。有的人甚至連“小老樹”都長不成,整個人生就是無數的“斷頭公路”。
表現二:只顧眼前
人總是現實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落袋為安,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遠見,自己還美其名曰為“務實”,其實是格局不行。在創業初期這樣還可以,但是如果做到一定規模還如此“務實”,就成了致命傷。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只顧眼前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只要有可觀的利潤就OK,不愿意也不舍得為經營長線的價值而投入。
長線是什么?就是眼前看不到收益的事情,比如團隊建設、人才孵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迭代升級等,這些都是不可能偷懶的。比如團隊建設,有些土豪認為自己有錢,奔馳開一輛砸一輛,牛奶喝一杯倒一杯,別人給年薪一百萬我給兩百萬,挖人就完事兒了,但這樣是絕對不可能真正建好核心團隊的,取巧和偷懶會帶來更大的問題。再比如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需要長線思維和持續的大投入才行。
創業初期企業能活下來就行,生存才是王道,無所謂戰略,然而當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只顧眼前必然導致“路徑依賴”,也就是過于依賴現有的發展模式與賺錢方式,不愿意做出實質性的改變,結果錯過戰略機遇期,不能與時俱進。
表現三:葉公好龍
有些人的所謂的戰略其實只是“口頭禪”,表現的很熱愛戰略,很尊重專業的戰略策劃,但基本都是夸夸其談。這種人往往看上去很愛學習,是“聽課狂”,甚至是“策劃愛好者”,貌似很聰明,滿口都是天下大事、前沿理論,然而缺乏真正的智慧。當一個好的戰略呈現在其眼前的時候,他反而不以為好,甚至會抱怨“我花這么多錢來找你,你還要我做這么多東西,這么費勁,那我找你還有什么用呢?”
這種人認為的好是什么呢?往往是神一樣的奇跡,是靈丹妙藥,是取巧,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之類,反正就是不能太費勁。我這種人為了找這些靈丹妙藥,為了取巧,到處去學各種新穎奇特的理論、概念,追各種大師,花大價錢去買點子,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走捷徑,我們把這樣的人總結為貪巧求速,越是熱愛這樣的“戰略”,離戰略的本質就越遠。
什么是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指對關系事物全局的、長遠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進行靈活而主動的謀劃。這種謀劃是一個分析、判斷、預見和決策等動態過程。戰略的本質是目的思維、老板思維和權變思維。
一、戰略思維是目的思維
凡事都要先確認大前提,非常清晰的明白主要目的是什么,而不是急于就事論事。具有強大目的思維的人,往往不容易跑題。碰到問題能想明白這究竟是真問題還是偽問題,問題發生的前提對不對,這種人的大方向感往往非常好。
人與人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就是這個人有沒有“慧根”,“慧根”在戰略思維里面就體現為“大方向感”。只有找到了這種“大方向感”,才有了堅持的方向。有人大方向感很差,經常跑到岔道去,或者做根本不適合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對某一件事非常熱愛,就跟著興趣走,也有這么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奉勸大家,切莫輕率地把興趣當成事業,這是對興趣和事業的雙重災難,這種人千萬不能去創業當老板,尤其不能去當真正的一把手,大方向感差偏偏自己又不知道,還樂于堅持,浪費了大把的時間,撞到南墻才回頭,但是往往不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而是在哪里爬起來又在哪里跌倒。一次的失敗不可怕,但是第二次、第三次的失敗都只是第一次的重復,這就很難辦了。
二、戰略思維是老板思維
我概括老板思維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全局。老板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全局,是整體利益,而非局部利益、部門利益,“屁股指揮腦袋”,很多人思考問題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所在的部門利益出發,從小圈層的利益出發,去拼命的爭搶,而老板一定要考慮全局?!安?span style="max-width:100%;">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是主動,要提前的、主動的去思考和驅動一些事情,去領導一些變革、推動一些變化,領導是使事情發生的人,而不是等待事情發生的人;
第三是抓關鍵。老板考慮問題雖然是全局的,但是在全局性的思考大背景之下,找到關鍵中必須找到問題的關鍵,而非面面俱到、事無巨細。一些優秀員工能像老板一樣思考,意味著這個人將有可能成為領導者和合伙人,這也是發現未來領導者的一個重要考量。
有些領導者僅僅是坐在那個位置上而已,離開了位置就什么也不是;而具有老板思維的人,最終不管在哪里都會脫穎而出。有很多成不了大器的人主要誤區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不把我放在那個位置上,屁股不在那里,那我當然不會考慮老板該想的事情。你給我多少錢,我就打工,干活,不順心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不斷跳槽,薪水逐年上漲,然后就覺得自己有點東西,這樣的人很多,但往往混一輩子都沒有老板思維,最終也難以成為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不一定要自己創業當老板,在大的平臺上他們也可以成為內部創業的優秀領導者與合伙人。
三、戰略思維是權變思維
戰略是一個系列的、持續的、靈活變通、動態管理的迭代過程。一步到位想個東西,然后根據這個戰略去制定計劃、一步步執行,管個五年十年,這種戰略在工業時代早期的時候還相對可行,現在的時代不確定性越來越大,不可預見的東西越來越多,僵化的戰略思維肯定是走不通的,戰略規劃不能一成不變。
那些自上而下進行的規劃越細,看上去好像越認真的戰略,越是刻舟求劍。有很多人追求戰略的定量化,要把戰略目標、手段全部定量出來,越細致越好,其實走到了與戰略完全相反的方向,近一百多年,特別是自二戰之后到現在,西方出現了大量的管理工具和咨詢模型,輔之以各種各樣成熟的案例,簡直就是鋪天蓋地。而這類工具一被形而上化,奉若圭臬的去解決問題,就肯定完蛋。
對戰略的理解,西方的同行們也正在發生變化,突破了早期戰略大師們的框架,開始對戰略進行動態、靈活的探索。必須保持思維的開放性,不設限,不封閉。而且作為領導者,要敢于自我否定,打破之前的思維定式,和自以為已經很定型的模式、戰略,功成名就往往意味著很多的成功經驗已經變成了包袱,能不能向自我開炮,這就是權變思維。
我們在這一部分概括了戰略思維的三大本質;目的思維、老板思維和權變思維。這三點都要做到,對人的素質、心胸、勇氣和格局的要求非常之高,而且戰略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這種快速變化、打移動靶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戰略思維的門檻。
戰略思維的基本修煉方式很多,由于時間有限,所以我們不可能分享十條八條,就來挑兩條最重要的來給大家分享。
首先要說的,是一個誰都不想聽,聽了就想回避,“別講這個,我做不到,我不喜歡”的辦法。但其實這是最根本,是所有戰略的大前提。那就是底層系統修煉。
一、底層系統修煉
打個比方,我們使用的手機、電腦,除了酷炫的設計和便捷的功能之外,底層操作系統也非常關鍵,表面設計再光鮮、再漂亮、再時尚,都是表面,最核心的就是底層操作系統,人也是一樣。
底層系統決定了你的認知水平、思維邏輯和思想深度,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要是連獨立思考能力都沒有的話,就別談什么戰略思維。沒有強大的底層系統,讀萬卷書也只是個書櫥,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底層系統有不同的名字,中國古人稱呼其為“道”,西方則稱之為基本規律,巴菲特的合伙人及導師查理-芒格有種說法叫做“普世智慧”,說的也是這個東西。底層系統本質不是知識,而是哲學和方法論,哲學和方法論解決的就是如何認識問題、把握規律,也叫元認知。這是所有人建立戰略思維的根基和出發點。
比如說王老師的底層系統是“馬克思+毛澤東+王陽明”,人人都有自己的底層系統,區別就在于強不強大、縝不縝密、高不高級,一個人底層系統的構成和時代背景也有關系。如何建立強大的底層系統?我分享兩個方面的經驗:啃經典和刻意練習。
?
(1)啃經典
經典是要反復啃的,而不是隨便瀏覽、翻一翻的內容,要下苦功夫,去吃透和真正消化經典?,F在的人不愿意啃經典,更愿意讀網文、吃快餐,在朋友圈去看一些很短的文章,公允的說,朋友圈的東西不能說都是垃圾,但是難免有一些邏輯上的問題或者娛樂化、雞湯化的內容,用一驚一乍的方式來吸引人的眼球,就這種低效率的閱讀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知識焦慮的時代,很多人都感到饑渴,覺得自己知識不足,在這樣的動力下去學習,買各種網課,其實就是別人把經典嚼嚼碎了喂給你,不是說這個東西不能吃,但是要想真正磨煉思維的話,還是要親身接觸經典,不能在知識焦慮驅下盲目追求數量。假裝在學習,實則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效率非常低,收益非常差。通過這樣給自己一種滿足感,造成了成長的假象,其實都是自欺欺人。
不得不說時代給我們的沖擊確實是太大了,現在連愿意在朋友圈看文章都變成了少數派,更不用說打游戲、刷抖音、窮應酬等娛樂至死的潮流。沉得下心的人越來越少,哪里還說板凳要坐十年冷,一年都不愿意坐。
逃避時代不解決問題,我的辦法就是設定一個時間段,遠離手機等一切社交工具,我早上起床后的一個小時內堅決不看手機,就是嚴肅閱讀時間,去讀那些平時讀起來感覺很累、啃起來非常吃力、甚至是不愿意讀的東西。
讀經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要怕慢,堅持才能出效果,認真的啃,慢慢的啃,曾國藩有句話叫做“結硬寨,打呆仗”,能夠成大器的人都有這個特點,用靜氣去涵養大氣。通過啃經典就能看出一個人能不能成大器,對于不同個體而言,沒有標準化的經典,但不管是哪個學科的經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等等,都有著共同的指向,就是背后的方法論和哲學。當一本書越讀越薄,薄到最后的時候,就剩下哲學和方法論了,讀出這些核心再去讀的時候,就越讀越厚了,這也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當中的秘密。
?
(2)刻意練習
培養強大底層系統的第二個方法是刻意練習,這個詞兒最近挺火的,不管是西方的“一萬小時定律”,還是孔老夫子的“學而時習之”,說得意思差不多。我認為,學和習要拆開來看,習就是應用,光學不習就是書櫥、知道分子。有一些人喜歡大量閱讀,其實就是學,沒有習。理論上“習”的時間應該比“學”還要多才對,三分學,七分習,但事實上我們更多是九分學、一分習,這樣的收獲非常有限。
如何習?人各有異,有人選擇寫作,寫作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我們不一定要寫書,寫短評、讀后感、日記都可以,哪怕是在朋友圈看了篇好文章,寫個推薦語也行。但一定要是自己的思考得來的,不能東抄西抄,有的人的朋友圈非常可笑,或者復制文章里的一段話;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朋友圈寫的挺精彩,直接抄過來,就是典型的懶人,文章的一二三都整理不出來,平時說話也夠嗆。
有人對文字沒有感覺,選擇當老師去講也很好。以教為學,通過好為人師的過程,倒逼自己弄明白,我發現培訓的時候,聽課的人收獲最小,但是如果讓他來講,那他要把問題搞深搞透,這樣反而收獲大;有的人是直接用于工作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加深感悟,這也是好辦法。
總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一定注意練習要持之以恒,否則就像彈吉他,不練音階、不練指法、不練基本功直接就想彈曲子。
我們看到很多人朋友圈里今天曬讀書,明天曬讀書,甚至朋友圈里的照片都是讀書,一會兒黃色的筆、一會兒紅色的筆,一會兒畫條條畫道道,一會兒標注,把書畫的亂七八糟,每天表現的自己多愛學習,可是實際接觸這個人,感覺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兒,多少年下來也沒長進,這就是陷入了光學不習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另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視野與格局修煉。如果說底層思維決定了你的深度,那么視野與格局就決定了你的廣度。在這里有三個建議: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視角、深刻把握人性、結交高手。
?
(1)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視角
戰略思維不是專家思維,不是工具思維,越是以專家自居,自稱營銷專家、管理專家、金融專家的人,離戰略越遠??赡芩趩雾椛系乃教貏e高,但戰略必須跨專業、跨學科、跨門派。戰略是綜合性的,而不是專業性的。
簡單來說,戰略是桌面、專業是桌腿,桌腿很重要,它要支撐整個桌面,但必須靠桌面來打通和承載。不能只關注某個專業(管理、營銷等)領域,我們智綱智庫做的項目都是以經濟領域為主,但也不是只盯著經濟,要跳出來,關注政治、文化(歷史、宗教)、社會、科技等,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視角。
經濟之外,我們首先必須懂政治,有很多人不喜歡政治,一提到就覺得很官僚、很黑暗如何如何,很多文青、憤青對政治很排斥,只要是當權者就反對,不管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自居自由人士,這種人這輩子可能跟戰略思維無緣了,因為不關心政治不可能建立戰略思維。政治不光是國內政治,還包括國際政治。全球化時代下,孤立不復存在,地緣政治互相緊密關聯。我們曾經接觸過美國研究“十九大”的研究院,該場景令我們非常吃驚,他們研究的深度和細致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比很多中國人都認真。
其次必須吃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