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市區最后一塊純天然生態區的江灣,這塊極為寶貴的土地資源是否應該納入地產開發范圍,開發過程中如何在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兩者之間尋求突破,這樣的疑問與論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江灣,一度被人們淡忘。一個“新江灣城”的住宅區規劃卻又引來了各種目光。
作為上海市區最后一塊純天然生態區的江灣,這塊極為寶貴的土地資源是否應該納入地產開發范圍,開發過程中如何在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兩者之間尋求突破,這樣的疑問與論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本報獲悉,新江灣城的開發目前已進入了實質性啟動階段。
規劃幾經易稿
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的生態型、知識型花園城區???新江灣城的最新開發規劃內容,日前在滬上媒體露出端倪。2月18日,記者從負責新江灣城開發的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獲悉,該規劃在去年下半年正式通過市規劃局審定,現已進入了實質性啟動階段。預計到2005年,約有3平方公里現代聚居區率先問世。大約5年之后,將有8萬-10萬人入住該城。
關于江灣開發的論爭似乎從來沒有停歇過。
2001年初,部分學者、居民、環保者得知楊浦區決定開發江灣后堅決反對破壞這片珍稀的原始生態區。2001年底,民間生態專家組與官方專家組同時對江灣生態區進行深入調查,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民間生態專家組的結論是要保護;官方調查結果卻是可以開發利用。
2002年上海“兩會”期間,幾位專家又聯合發出了《保護江灣自然生態區的倡議書》。2002年底,初步編制的“新江灣城”規劃出臺,各方反應強烈。一批學者和環保者要求更改規劃。
2003年2月,上海數個民間環保組織又決定共同向社會呼吁,通過媒體和輿論監督,讓市民和市政府了解真相,保護這惟一的一片天然綠地,以及在其中自由繁衍的動植物。
本報獲悉,在最后敲定的新江灣城規劃總面積達到9.45平方公里,東起閘殷路、南至政立路、西達逸仙路、北抵軍工路。其中居住用地約3.66平方公里,公建用地約0.19平方公里,教育用地約0.41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約1.13平方公里,公共綠地面積大于1.8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大于0.77平方公里。照此推算,新江灣城的人均居住面積將在30平方米以上,加上街坊中的綠化,城中綠地率將達到50%,人均綠地將達到30平方米以上。
規劃中還將有1.5平方公里的復旦新校區用地。
新江灣城中小區的房屋不再集中建造。從石庫門到陽光住宅,從親水型樓盤到共享空間,整個新江灣城的規劃將凸顯水系網絡、滲透綠化、知識社區、公交導向、環保系統、人性空間六大特色。在中央公園旁邊除了有中央湖泊外,還將開發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占地約1.2萬平方米的極限運動中心和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的智慧廣場以及文化中心。
據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新江灣城工程建設指揮部市場推廣部一位邱小姐介紹,人工湖上還將建起一個約400個泊位的游艇碼頭,“游艇一族”可以將自己的游艇停靠在家門口,有興趣時甚至可以從黃浦江駛入長江暢游一番。
新江灣城工程建設指揮部的有關人員還告訴記者,新江灣城將以“先造景后轉讓,先定位后招商,先建綠后建房”為原則,嘗試“成片開發、熟地供應”的開發模式,在完成區內市政、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系統的構建后,按照市場化運作,吸引國內外房產開發商共同打造這一新城區。
自然生態“綠寶石”
江灣原是一個軍用機場。1996年,部隊撤離后,上海市自然博物館各學科專家組開始進行生態和物種調查,驚訝地發現由于規劃一度停緩,原江灣機場上,林灌型、森林型、濕地型、農田型的生態環境紛紛復出,重又串起了自然脈絡。消息傳出,吸引了來自華東師大,復旦大學等高校的眾多專家來此考察,他們紛紛指出:“這是上海市區惟一一塊自然生態‘綠寶石’,應該得到愛護!”
由于江灣的生物群落少有人為干擾,各物種組成都接近“原生態”,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36種鳥類在此間雀躍、翱翔,占到上海地區夏季鳥類種數的88%以上,超過了佘山地區;其中包括3種國家二類保護鳥類、12種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中的珍貴鳥種;還有上海新發現的小鴉鵑、市區罕見的“雀中猛禽”伯勞;在3塊綠地的水體中,專家還發現了7種魚類,棒花魚、食紋魚均為市區罕見。灰巴蝸牛、背角天齒蚌也早在市區絕跡。
“原生地貌不僅體現在它的生物價值上,并且體現在它是作為非人工建立的,有一定歷史沉淀和一定時間演繹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復旦大學城市生態專家王祥榮教授在采訪中告訴記者,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搞綠化,像延中綠地那樣大型公共綠地不斷建成,但是它們還談不上是生態綠地。在生態學的角度上來說,由于物種單一或者強制的物種搭配,只能屬于人工景觀,難以形成真正的自然生態。江灣自然生態區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華東師范大學陸健健教授也指出,上海市政府在改善上海綠化環境中已經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從動遷到栽培養護,其中如涉及大樹移栽等不僅成本巨大,還會容易破壞周邊綠化。而與這些人工綠地相比,保護并利用現有原生綠地的成本就非常低了。
他告訴記者,保持原生態和保持水面率對于提高商品房的價格是有利的,一塊綠色生態園區的存在,不僅提高了江灣地區綠化覆蓋率,并且由于江灣綠地中有相當一塊原生濕地的存在,使得這塊綠地兼有肺與腎的功能。能夠改善小氣候,形成綠島效應。這些都將使新江灣城更適于人的居住,也會相應提高周邊房地產的價值。
“在建設中要盡量減少破壞,因為恢復生態是一個很長的階段,土地上的一層表土恢復需要幾十上百年的時間。將來即使我們有錢,時間卻是買不來的。”華東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院長、環境法學博士張梓太這樣表示。
華東師大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許世遠教授也強調,作為上海市區最后一塊純天然的生態區,它在生態科學上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也將成為上海地區科普教育無可替代的天然課堂。
持續的環保追問
2003年初,楊浦區規劃局和開發商就生態保護問題重組專家組進行調查。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通過近一年的時間,不斷的對江灣的用地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對原規劃進行不斷地修改協調,并邀請美國發亞易道公司進行城市設計和景觀布局。
諸大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他認為,所謂生態優先不是就生態建設而建設,而是將其滲透到經濟過程、社會過程、城市空間布局里面去。
“江灣這塊土地在城市中是很寶貴的。但是,并不是整塊地都是這么寶貴,應該區分開來對待。”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袁峻峰也強調,機場中部分地區還是荒棄地,對于上海而言,城區大片土地的荒蕪是不經濟的。
根據新江灣城生態型花園城區的目標構想,整個規劃形成“南北規整,中部自由”的路網格局,以水面為中心組織住宅布局,河道和道路結合連通水體,由若干水景公園、河濱碼頭區和周邊長型休閑綠地組織綠化系統,以濱水綠化空間為景觀重點,強化主要道路景觀,強調再生資源、廢棄物資源管理和節能建筑,住宅布局以規整布局和點、條狀結合。
據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建設辦公室主任應建雄透露,一直以來為廣大環保人士積極呼吁保護的江灣自然生態區得到了保留,并沒有納入復旦大學江灣新校區的建設范圍。另據了解,楊浦區相關部門已將江灣自然生態區專門圈起保護,還將建設中央公園、生態公園和主題公園等三個大型社區公園,其中生態公園將保持原有自然植物、動物和濕地等原始生態風貌。
新江灣城工程建設指揮部的有關人員也表示,新江灣城的住宅規劃將嚴格控制住宅規模,規劃毛密度為0.6。今后城區將以低層獨棟住宅、低層聯體住宅、多層住宅和小高層住宅按不同類型分布。
陸健健教授還提到,按照現有規劃,城市生態園的面積對需要廣大活動范圍的野生動物來說還是不夠的。屆時新江灣城大量的人口將對這片自然生態下的濕地產生很大影響,可能將使濕地漸漸縮小并最終消亡。
他說,為保持現有生態價值,開發中的保護區就不能設得太小、或太散。如保護區過小,則不能支持一些猛禽與小獸的食物與活動范圍,且不能避免外界人為的強烈干擾。只有具備一定面積的保護區才有穩定均勻的內部環境,才能減少邊緣效應,形成分散綠化區所不具有特性的完整生態系統。并且,才能與周圍的河道綠地,環城綠化帶等形成的廊道連接互動,成為分散全市綠地的物種集散地,為將來建設生態城市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