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穿越2000多年的漫漫時空,歷經了印度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國際化的曲折征程。
掃描21世紀的現狀,工業化、信息化的高度發達伴隨全球信仰的普遍缺失、人類環境與社會危機的此起彼伏。禪,作為本世紀最具生命力的宗教文化形態、危機解決之道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獲得了再次騰飛的歷史機遇。在新的歷史階段下,佛教的中國化、禪的興盛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工作室對禪的研究和策劃非今一時,早在數年前,就成功策劃了成都文殊院都市禪林項目、陜西法門寺項目等。近期,工作室又先后承接了西安青龍寺、黃梅五祖禪等幾個有關佛教的策劃項目,特別是在對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戰略策劃中,更是涉及到了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針對這些項目,工作室首席戰略策劃王志綱老師在深圳東方玫瑰花園,專門主持了一次沙龍,且稱為“玫瑰禪話”。(圖:湖北黃梅五祖寺)
一、“禪”綿千載宗何在
問世間禪為何物?
禪最基本的含義是靜坐默念。《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里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王志綱老師認為,禪宗作為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在中國開花結果、發揚光大,不能不說正是因為禪宗浸淫并汲取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緣故。禪講究靜慮,這和儒家“吾日三省吾身”有著微妙的聯系,儒家學說的這個“省”和禪的靜慮有著不約而同的一致性。修禪注重無為境界,這又與中國道家的“以無為求有為”的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更為接近。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釋道三家思想都重“人”,三家的理論歸根結底是要解決人如何生存處世這一人生根本問題。
對禪宗研究頗深的著名作家熊召政居士言,幾千年來,中國佛教一直在機心、佛心、道心這三條路上前進,一直走到了唐代,才出現既融匯中國儒道智慧,又吸納印度佛教最妙不可言的一部分,創造了中國禪宗。
從世界范圍看,宗教在駕馭人靈魂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管社會發展到何種地步,科學只是解決與物質相對接的問題,而不是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所以,宗教最終還是靠著對心靈的駕馭和救贖,繼續在今天的社會中發揮巨大作用。也就是說科學再怎么發達,宗教也不會滅亡,因為宗教更接近于智慧,接近于不可捉摸的心靈。許多科學家研究到問題的極致可能就會轉向宗教。他們認為科學研究找不到世界的盡頭。正如牛頓對哈雷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一切工作只能是更好地證明上帝創造的世界。我是上帝的仆人,我們大家都應該崇拜和尊敬上帝。”
從禪宗的角度說,之所在可以在中國盛行是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佛教始于印度,盛于中國。自東漢永平求法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中國佛教的發展可謂衰盛相繼,興佛滅佛運動時有發生。但禪宗與中華文化的良好契合性,也使得禪宗得以在這片土地上傳承和發展。唐代詩人王維就是一個修禪講禪之人,他的很多詩里面都有禪的意境。“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樣的詩句里面都帶有一種濃濃的禪意。
所有科學都是入世之學,是追求物質上的東西,而禪卻不是追求物質上的東西,它求得是一種與自然的均衡,達到一個生命最佳境界。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從某種意義上,一個人赤裸裸的來,最終還是赤裸裸的去,這是人間最本質的真相。但古往今來,對這個問題人們總是看不清、看不透,生活的很累很辛苦,其實到最后的結果就是那句偈語“本來無一物”之所意也。
禪是讓人從物欲中解脫出來,與本來的自然、平和相容。所以在當今物欲橫流,城市病泛濫的大都市里,禪的這個市場是非常之大的。禪就像一條溪流,讓人感覺這就是都市里面的田園,炎炎夏日中的一縷清風,必然會受到身處大都市人們的青睞。
今天,包容開放的中國,使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宗教興盛發展。禪宗受到人們的廣泛推崇,得到更大范圍的接受,也就在情理之中。
資料鏈接:禪宗歷史
釋迦摩尼在靈山會上,對著百萬人天,默然不說一句話,只是輕輕地拿著一枝花,普遍地向大眾環示一轉,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會心的展顏一笑,於是釋迦便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迎葉。”這便是禪宗的開始,後來由迦葉尊者為印度禪宗的第一代祖師,阿難為第二代祖師,歷代相傳,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正當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佛教衰微,大師感覺凍土有大乘氣象,所以便渡海東來。
菩提達摩于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認同,就到了入少林寺安心壁觀,等待傳人。后慧可、道育二人終得達摩禪法教導。慧可師從達摩6年,達摩祖師授以《楞伽經》4卷。慧可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隱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后住湖北黃梅雙峰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并傳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弘忍得法后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后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
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并秘密傳以衣缽,為禪宗六祖。慧能得法以后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寶林寺。后在韶關大梵寺傳道,期間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這也成就了禪宗的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余年中門人云集,是為禪宗北宗。神會先后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民國時期最有名的虛云法師的傳承之下,有一次把中國佛教的禪宗再一次發揚光大,恢復了廟宇,建立了海外的聯系。民國后期禪宗又得到了一次重新發揚光大。
二、禪入生活心如鏡
禪為心境,問明鏡何以為臺?王志綱老師表示,禪修是心靈的修煉和救贖,在物欲縱橫的時代,更要守住一個顆不動的心,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或許難以做到心念無臺,但是可以以禪入生活,做到心如明鏡。摒棄心念浮躁,除卻世事煩惱。
禪宗在歷史的發展中經歷了宗教禪到生活禪的跨越,也更大范圍的實現了人們的心靈救贖。禪宗不講究法器、不講究打坐,一切的根本都是直指人心,讓人的心境得以平和無我,從心靈上不受污染,保持空靈。正所謂政治救世、宗教救心;我心即佛,生活即禪。
早在十年前,凈慧法師在擔任河北柏林禪寺方丈的時候,提出了“生活禪”的概念。凈慧法師給生活的定義是:“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我們為什么要推行生活禪,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于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融鑄以后,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精神。”
凈慧法師用四句表達了生活禪的內涵: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是人間佛教的落實。
王志綱老師表示,禪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心念已致,就是吃飯、睡覺、工作、讀書也是“禪”,也就是說他們心中無所求,任何環境都是出自于自然的情況而作的,那種安詳和滿足的心境,就是“禪”。 禪修講究簡單,講究開悟思路,不像有些宗教講究什么教義,經過什么儀式,禪宗沒這么多的約束,講究心境,講究簡單,講究回歸到本真。這樣的一種形態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
王志綱老師認為,宗教最廣泛的兩大受眾,一個是極貧者,一個是極富者。極貧者是尋求某種意念上的幫助,極富者是尋求一種心靈上的安慰。禪宗可以將這些極貧或者極富者都影響到。就像原始社會的人類很蒙昧很苦難,為了消除苦難就通過宗教的力量來稀釋自己肉體的痛苦,來寄希望于明天。而到了科學高度發達,物質生活普遍提升的今天,禪修和宗教更像是一種“吃飽了撐的”的產物。
熊召政居士言,佛教的力量不在于能否造出原子彈,而在于培養人的心靈。大智慧就是無為而治,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一個有宗教情感的人,你接觸他就會產生歡喜心;一個有宗教情感的地區,連商人投資都會多一些;一個有宗教情感的國家,也會成為寧靜祥和的人間樂土。
三、禪無際涯我是舟
王志綱老師表示,修禪和別的宗教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它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無國界,無邊界,無人種之別,無今古之分。無論是在東方繁華都市上海,還是在非洲肯尼亞荒原,都一樣是修禪的理想所在。這也是禪修能夠在當前得到更大范圍普及的原因之一。(圖:老祖寺年輕住持介紹佛家故事)
星云大師的佛光山,在美國、澳洲都有開設,不僅吸引了當地的華人朝拜禪修,還讓許多外國人成為信徒。這些社會現象說明禪是不分國界、不分身份識別的。最近,王志綱老師專門到非洲進行了一次越洋禪修。有的人可能要問,非洲與禪修有什么關系。既然禪修本身就講究自然、講究本真、講究回歸,那么去到當今世界上唯一一處有人存在的原生態之地談禪修行,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為人自懂事以后,始終就為生活而忙忙碌碌,身心都被這些外來的人事束縛得緊緊的,造成自己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小,甚至忙到身不由已。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有一種沒有形式束縛、不受地點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自我安慰的方式出現的話,那么人們肯定更愿意接受。
所謂禪無際涯我是舟。一個懂得抓住“禪”之精神的人,每天都很愉快,沒有煩惱,而且不做作,待人很誠懇,當然別人都喜歡和你做朋友。凡是經過禪修以后,對自己有了悟性,經過開悟之后,會知道在生活中如何盡自己的本份,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該做的事。在禪的海洋里自己既是海,也是舟。
當今中國幾乎成了全球最大的暴發戶所在地。許多人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可謂不擇手段,但到了一定程度又感到內心不安,需要一種心靈的救贖。回到禪宗上說,這又給一些有此情節的“兩面人”一種自我救贖的機會。但他們不能因滴水而開化,也不會因一葉而頓悟,在這種情況下,把禪修融入生活,融入心靈、融入行為,寄希望于在生活中得到心理的救贖或者安慰,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才會顯得瀟灑自如、坦蕩自在,這就使得這些人或更多人走上一條禪修之路。
四、禪外之物價無窮
王志綱老師認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在中國進入“吃飽了撐的”的時代,什么東西都在做品牌升級,人們也追求實現生活方式的轉變。在這個質變過程中,禪作為一種獨特元素往往成了創造奢侈品的添加劑。他舉例說,一個農民賣的茶就是5塊錢,但是如果一沾上禪茶的邊,就要翻上100倍。一個東西如果里面帶著一種意境、一種哲學,這樣商業價值就大了。比如說5000塊錢一平米的房地產,為什么可以賣到50000元,因為是禪院,這里有曲盡通幽處,禪房草木深;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意境,是把禪的那種意境裝到了產品中去。禪院、禪茶、菩提賓舍、齋飯,這樣的“禪”外之物就價值無窮了,當然也為地方旅游和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商機。
這種東西誰愿意化大價錢購買?當然不是販夫走卒,一定是那些“士大夫”,所謂達到“吃飽了撐的”的生活狀態的人愿意買。通過禪這個轉化器,喚起了一些人內心的沉淀和激素,他們愿意在這種氛圍中得到身心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以禪做出的旅游產品也好,其他產品也罷價值就極大。那些非富即貴的人們趨之若鶩的選擇禪修也在情理之中。現在,有些人已經事業成功,或許曾經他們為了賺錢奪利不擇手段,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又心無所依;有些人每天都在吃喝玩樂,但吃喝玩樂也有夠時候,禪修本身作為當今社會一項時尚、甚至高端的活動,自然而然就會得到越來越多非富即貴人士的追捧和青睞。
同時,禪也是現代服務業走向高端的一個通行證。王老師介紹說,在美國好萊塢到處是高端奢侈品店,其中有一個中國式的奢侈品店一進去就是禪意濃濃,里面的商品昂貴之極。但那些好萊塢明星還是不惜高價,爭相購買。因為他們充滿對東方文化的好奇或者向往。
王志綱老師認為,現在佛教對商業的影響已經普遍存在。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促進生產。在此之上,禪修產生了巨大商機,如果發展的好,會從更高層面解決產業轉型和擴大內需的問題。可以說,禪修之外的輻射品在未來將會有著巨大市場。
從另外一個角度,禪修總比一些暴發戶吃喝玩樂將大把的金錢和時間花在一些不好的事情上好。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一部分人一味地在追求財富,錢多了以后生活腐化,卻忘記了中國傳統道義,禪修也會讓這些人實現本性的回歸。(圖:五祖寺客堂,與五祖寺方丈見忍座談)
物欲橫流之際,靈魂蒙昧之時,心靈迷茫之秋,禪修盛行之機也。“禪”是一種智慧,是人生的指南;“禪”是一種境界,是人生的開悟。禪來了,這不僅中國宗教發展的一種現實表現,未來更是人們休閑體驗的一種高端生活方式。我們相信未來中國一定會掀起一場禪修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