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部 的 出 路
——一次關于貴州發展的論道
“西部再十年”及“產業西遷”是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在中央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包容性增長”的宏觀大背景下,西部地區是像三十年前的沿海地區一樣被動接受低端產業的轉移?還是利用這一次國家戰略的調整實現本地區產業的重塑呢?特別是像貴州這樣既沒有產業優勢也沒有區位優勢的內陸省份,如何能夠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新形勢下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呢?
受貴州衛視《論道》欄目主持人龍永圖的邀請,王志綱作為嘉賓參與了10月24日晚新一期論道節目的錄制。主題是貴州如何抓住東部產業西遷的機遇,加快發展。由于有數位受邀嘉賓,而節目的篇幅有限,有些個人觀點多有刪減,未能完整展現,現就王志綱現場發言的主要觀點作一簡要記錄整理,作為對此話題的一個補充。
有關產業轉移的歷史回顧
世界產業的轉移根據時間順序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50年第一次從美國將紡織等傳統產業轉移到了日本、西德等國家;第二次產業轉移從1960到80年代,日本西德將附加值比較高的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亞洲四小龍“;在第三次產業轉移當中,歐美日本等國家將自身不具有優勢的制造業轉移到了中國東部沿海。 伴隨著每次世界性的產業大轉移,帶來的都是一個地區和某個國家的快速發展與繁榮(引自主持人準備的資料)。
王志綱認為在沒有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之前,是不存在什么產業轉移的,而是伴隨著一次次的產業革命,世界經濟的重新布局和洗牌,產生帶動世界經濟新的火車頭。第一次,是英國蒸汽機時代的勝利,由于蒸汽機的發明,使得機器工業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業,促成了大英帝國的繁榮和世界稱霸;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美國汽車產業大規模生產為特征,使得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火車頭;而第三次經濟重心的轉移,是戰后日本實現精細工業化的成功轉型,使得日本成為新的經濟高地。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先進國家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得以將傳統產業向相對落后的區域轉移,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波浪潮正是得益于承接了西方及港臺在向信息產業及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轉型的同時,將傳統制造業向中國沿海的轉移。這一次的轉移是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為特征,以“兩頭在外(訂單和市場在國外)為商業模式的低端加工業轉移。憑借低廉的勞動力、環境破壞與能源的高消耗,實現了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洲經濟地區快速崛起。
隨著產業轉移不斷的深入,當時間跨越第一個十年的時候,中國的產業逐步開始從沿海東進,以昆山為代表的產業承接地,表現出以高科技電子產業為特征的產業轉移特點,“微笑曲線”兩段的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逐漸落戶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中國的經濟實現了第二次騰飛。
當我們站在西部大開發的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國家又提出“產業西遷”的戰略,希望給廣袤的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實際情況是,沿海的產業并不是按政策的引導向內陸轉移,而是不少都轉移到了更有誘惑力的東南亞。同時,西部地區是照搬殺雞取卵式的珠三角洲發展模式,被動接受低端產業的轉移?還是有選擇性的依據自身特點,找到一條適合于自身發展的道路,實現“彎道超車”呢?我們面臨著歷史的抉擇。在這個方面,西部一些城市已經做了有益的探索。
是被動接受產業轉移,還是實現產業重塑
王志綱認為,中國改革前十年的成功應該說是以中西部地區無限的廉價的勞動力輸出和東部活躍的加工和貿易基地密不可分的。但由于人才的流動,西部地區在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也給西部地區帶回了資金、技術、資訊、觀念等實現發展的基本要素。當國家啟動“西部開發”國家戰略的時候,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成為了必然。面對這一次“西部開發”的國家戰略機遇,西部各省市地區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結合各自不同的稟賦開始了一場勢均力敵的角逐。
首先發力的是四川成都,2003年新上任的領導班子結合成都市自身特點制定發展戰略,摒棄了靠傳統工業拉動GTP的思路,結合自身特點,致力于打造休閑之都,宜居城市,反彈琵琶,倒過來吸引新型制造業,并在適合西部發展的城鄉統籌等方面尋求突破,一路走下來,已經成為中國中西部第一。
偏居西北一隅的西安市也不甘人后,通過這幾年的臥薪嘗膽、潛心砥礪,憑借中國歷史十三朝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以曲江新區的橫空出世,實現了“皇城復興”地驚險一跳,站在歷史的新關口,提出了“打造國際大都市”的雄偉目標!
王志綱認為,比起三十年前的沿海地區被動接受外來的產業轉移,西部地區現在有了更多的選擇。以成都為例,因其創造了好的軟硬環境,軟件巨頭英特爾等一批高科技企業陸續落戶蓉城。現在這些國際大企業進入一個區域,除了當地優惠的招商政策、便利的交通優勢,宜居也是一個重要指標,高端人才在上海月薪1萬感到窘迫,在成都月薪5千很容易找到幸福感。同時,中國內地日益崛起的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高端產業投資西部地區重要的原因之一。
王志綱把它概括為人口紅利現象,“什么叫人口紅利?人有兩個性質,一個是生產者,一個是消費者。產業轉移的一個最大動因,固然是由于企業要靠近勞動力密集的區域,降低成本;但是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從饑餓到了全面小康,相當的一部分地區初步富裕。也就是人均GDP三千多美金,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成了全球經濟最大的消費地區。因此,作為富士康,作為IBM,作為微軟也罷,更多的看重的可能是“一頭在外,一頭在內”,比如說蘋果電腦,中國的市場也絕不可小看。所以他們都希望能靠近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市場消費群體,這是今天中國產業轉移當中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現象。
所以講到轉移的時候,不是一個簡單的發達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的簡單現象,它是多元的一個復合性的過程。所以西部的出路,并非一個被動接受轉移的過程,而是要進行產業重塑,以及根據自身的實際,尋找不同于沿海發展的差異化之路。同時這種發展很可能是跨越式的,完全不必走沿海以生態破壞為代價的工業發展之路。
談到對家鄉貴州的發展,王志綱認為:面對西部兄弟省市的咄咄態勢,深處夾縫中的貴州表現給人似乎有點不溫不火,無論是在把握國家機遇面前,還是在毛遂自薦的城市推廣方面,都顯得畏手畏腳,和有些自娛自樂,更為遺憾的是始終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把發展寄希望于接收沿海的產業轉移,很可能是一廂情愿,即便搭上了這個末班車,要以犧牲好不容易保存到今日的生態環境為代價,那也將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
機遇挑戰 貴州面臨不可回避的抉擇
面對“西部再十年”及“產業西遷”帶來的新機遇,主持人要求每個與會嘉賓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貴州出謀劃策。
龍永圖部長認為,貴州這么多年發展緩慢,除了一些客觀原因以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貴州缺乏像成都、重慶、西安這樣的區域性大城市作為吸引投資的平臺,二是貴州亟需快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新形象,以此改變過去貴州給人的陳舊印象。
來自社科院的專家魏先生站在學者的角度認為:貴州要想實現快速發展,發展新興產業至關重要,特別是貴州在目前大力發展高速公路建設的情況下,應極力打造西部地區的物流中樞,大力發展貴州的工業及旅游業,通過交通的改善,吸引東部地區向貴州的產業聚集。
而來自投資貴州的企業家則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認為:改變貴州的軟環境至關重要,特別是改變貴州的政務環境,提高政府的辦公效率,對于吸引外來投資非常重要。
那么,站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什么才是貴州當前發展最重要的當務之急呢?
王志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
1、中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出產業西移,還不如說今天中國遇到了千載未遇的一次產業重塑的良機。中國正進入高速城市化和工業化,沿海參與國際化分工,接受全球加工業的產業轉移,在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今天西部完全不必走東部的老路,西部一些地區曾經有軍工和重型裝備業的底子,如何激活這些基礎工業的基因,與現代產業嫁接煥發新生命。在這一點上,西安、成都,還有東北的沈陽,都已經走出了新的路子。
2“內需拉動”將成為中國下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東部地區經過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已經提前實現了小康,局部地區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如何將東部龐大的消費力引導至西部,讓東部來消費西部,是西部要做的大文章。
3、中國正進入一個休閑時代,但放眼東部環境幾乎破壞殆盡,到處高樓林立,缺乏高品質的休閑平臺,而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原始的風光、風情正是人們最向往的。
4、西部的發展,必須放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視野下來重新審視,在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下,一個城市和地區的發展不再是封閉發展,自我循環,將有不同的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在一些區域,沒有傳統第二產業,反而可能有更好的第三產業。瑞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西部城市只有先搞清楚“我是誰?”,名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準確定位,找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才能異軍突起,后來居上。
5“產業西遷”不是貴州下一個十年最好的選擇,當中國全面進入小康以后,三來一補這個階段已經基本結束,以生產要素低廉為特征的低端產業必然會朝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轉移,中國內陸從區位、交通、人力資源成本上都不具備優勢。貴州要弄清楚“我能賣給世界什么?”,重新梳理自身的資源優勢。
6、貴州由于過去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和交通相對閉塞,這種滯后反而給世界留下了“青山綠水”,為中國保留了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現在正當這種以貴州人民忍受長期貧困而保留下來的寶貴生態財富,即將產生巨大價值的時候,在黎明前的黑暗即將過去,在隧道盡頭已經看到亮光的時候,貴州卻要放棄堅守,趕三來一補的末班車,接受東部淘汰的過剩產能,脆弱的生態必然難以為繼。抓住的很可能是過眼煙云,而丟掉的是貴州賴以生存的根本。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7、貴州的自然資源、天氣條件、人文資源對東部地區的人們有巨大的吸引力,光是一小時航程之內就有一兩億富裕的、但卻處于水生火熱之中的人口。富裕起來的人們將不再禁錮在戶口所在地,將像牛羊逐水草而居一樣,選擇適宜居住的地方安家,能夠避寒和避暑之地將成為稀缺資源。三亞已經嘗到了甜頭,而貴州有涼爽的氣候,奇特的自然景觀,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豐富的美食,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的避暑圣地、宜居天堂。當人們來貴州休閑時,必然發現貴州,引來商機,安居才可樂業。貴州完全可以走出另外一條以“三產帶動二產” 的和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王志綱在嘉賓的最后總結時講到:當歷史又站在下一個發展關口的時候,中國即將迎來又一個重要地發展機遇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貴州應該比十年前多了一份選擇和從容,在借鑒東部地區發展經驗的同時,完全有能力根據貴州自身的資源優勢和逐漸網絡化的交通體系,即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又不以生態資源的破壞為代價,既能創造金山銀山,也能留住綠水青山!新的機遇、新的起點、但首先要有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