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臺灣第二天,“蘇迪羅”登陸,橫行肆虐。對于臺灣人來說,習以為常。這只是來自大自然的不時侵襲,相對大陸來講,500年間,臺灣的文化生態經受了若干層次的覆占與滲透。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荷蘭文化、日本文化、國民黨帶來的“外省人”文化、美國文化等等。短短數百年,歷史、政治、文化領域的“強臺風”,魚貫而入,這成就了臺灣的特殊。
在臺十天,日日鞍馬勞頓,卻會不時慨嘆,非常感懷,很是開心。到底是什么,觸動了我們的內心?臺灣,能給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什么啟示呢?
一路上,身體上的勞頓,不敵精神上的潮水蕩漾,風光無限。
臺灣最大的風景是臺灣人
下面幾位,僅是眾多人物之典型。
大部分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除了新聞之外,無非是接觸來大陸投資興業的工商人士,并不盡然。幾年前,《新周刊》曾出專題,名為《臺灣最大的風景是臺灣人》,這次考察歸來,印證了這個論斷。
我們考察的是一個個項目,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個臺灣人。下面幾位,僅是眾多人物之典型。
〈其一〉
時值中午,大巴在新竹山路上輾轉,人皆昏昏欲睡。待得抵達“盛唐”,見到戴老師時,瞌睡全無。老人家八十來歲,胡須盡白,長及胸,美髯公也,頭戴棒球帽,慢條斯理。四十年來,他專攻陶,做了很多創新,在島上頗負盛名。談話三個多小時,不乏啟迪。
他搖頭感慨于新生代對于手工制造(或稱實業)的態度,“寧愿在五星級酒店當迎賓,也不愿意到工坊來,專心勞作創造”。他興趣廣泛,年輕時身肩多藝,卻能將心力攏聚,專注一事,鍥而不舍。一個作品創造出來,必須擺放二三年,不斷挑刺,盡心修正,方能面市。他認為,必須要對自己要求嚴苛,向自己開炮。我們贊其仙風道骨,一派道家。他承認,但話鋒一轉,說從前開辦臺北陶藝班,參與者眾,多有各國領館夫人,因此有得沙龍來交流思想。在他看來,中國文化固然好,但斷不能輕視外國文化,如美國人的陽剛進取,法國人的生活品味等等。
茶來水去間,老人一段閑談,讓人肅然。他隨意問起,你們誰抽煙啊?不要拘束,我可以陪你們抽。他其實不抽煙,但為了讓談話自然輕松,可以隨之。因而談及酒?!昂染瓶磳κ帧F匠N乙黄科【埔沧?,但如果對手是一酒鬼,我心中有陪他到底之心,也可以他喝多少,我都奉陪,而且不醉。”我們好奇個中原因,老翁淡然一笑說,人嘛,有心力。
最后,問,今生有何總結?答曰,沒什么可以總結的。風輕云淡,“自然而然,就是這樣啦”。
〈其二〉
艾爾維斯的光彩照人
南下,來到臺中。晚上覓美食不得,隨性來到美術館前的一家餐廳,這是一家排灣族音樂餐廳。甫一落座,光頭老板便放下吉他來招呼,“你們來晚啦,啥也沒有了咋辦,我去廚房看看”,片刻端來一盤雞,一大碗剩下的米飯和一碟辣椒。雞香,飯美,他教我們用手抓飯,填辣椒來吃。臺中的米是鼎鼎有名的,但這樣的“吃飯”,更有趣味。后來我們才知道,雞和飯都沒有算錢,白送的。
這很不一樣,這樣的“自來熟”,不確認就上菜的做法,讓我們好生有些遲疑的。這些遲疑后來被一步步打消,誰也沒有料到,后面逐步升級的溫暖與快樂如此不同。
他們開始彈吉他,唱歌,坐我們中間。他們是原住民,跑堂的小伙子二十出頭,被老板喚來唱歌。唱完就聊,聊完就喝,喝完再唱。他們的民族,很簡單,與紛繁復雜的商業社會迥異。“只要有酒喝,有歌唱,就可以了,別的都可以不要?!倍潭痰臅r光,我們聽到了他們的心聲,也感受他們的笑意,歌聲,行為,與他們所想的是一致的。一種穿透俗世人情的原生態力量活脫脫蹦跶出來,臨走前,擁抱相別,一送再送,相約明天還來。那神情,那語氣,怎么看,就是不像一個要賺錢的老板,真性情。
第二天,小伙子艾爾維斯陪我們,他從來都是一身笑,穿著民族的獵人裝,一邊唱一邊交流,最后索性即興對唱,人們歡作一團,真是難得這樣的開懷,肆意。艾爾維斯,黝黑,又帥氣,講起小時候在山里,恐懼夜的黑,伸手不見五指,講起狩獵的故事,談及民族的未來。他說,這店未來店長是他。你們還要再來。他的至情至性,身心一體的音樂,化解了兩岸的隔閡,化解了陌生人心之間的隔閡,化解了商業與生活的隔閡。最后在吉它聲與歌聲中達到令人難舍難分的情意交融,又是十八相送,令人欲淚。
〈其三〉
臺灣蜜娘的無可抵擋
相比較大師的風輕云淡和排灣族小伙的龍精虎猛,這位大嬸兒自有其魅。在誠品書店的邊上,我們無意間撞見“掌生谷粒”,這個品牌取名精彩,人們過目不忘。創始人倡導“身土不二”生活理念,用文化手法擦拭臺中山野的農作物精靈。有米,有茶,有蜜,有酒。每個產品都是被尊敬的,被注入了靈魂,將大米與種植主人的性情結合,不僅好吃入口,而且溫暖入心。
一個店里,只有一個大嬸兒。熱情而不過分,不是裝出來的熱情,也不是為了出單而調動的熱情。在臺灣,你不能簡單地贊之為服務水準高,因為那還是完全的商業視角,他們是打通了生活與商業,或可稱之為人情味商業。
過度的商業,會使人異化。本來考察行程很緊,但我們還是不由自主地坐下來。大嬸兒招呼我們,搬來瓶瓶罐罐若干,又有小勺子若干,罐子里全是各種各樣的蜜,“濃妝淡抹”,不同而列,接著不厭其煩一個勺子一口蜜地遞給每個人,嘗完一口換一勺,邊嘗邊談,這個蜜是什么蜜,什么花來什么季節,你的口感是怎樣?果然不同,嘴里心中甜蜜一片,我們都覺得夠了,大嬸兒卻不“善罷甘休”,就是春風化雨般地讓你嘗,不可抗拒地嘗,她的說法很簡單,讓你們體驗下臺灣的風物人情嘛。
蜜娘,很熱情,更重要的是自信,仿佛這蜜份份就是她采來的,言之鑿鑿,真情實意。過程中,我們確實沒有要買的意思,她也絕不提。只專注于講述農作物本身的生命故事,潺潺流淌,買賣是順帶的結果,完成這種傳播才是最重要。
我抬頭看看,包裝雅致的大米,各式的茶葉在墻上姿態卓然。她,是可以既做蜜娘,又做米嬸,茶姐的。在商言商,我們都已經熟知。而在商慢言商,在商“不”言商,是不是也可以?
〈其四〉
見聚法師的神氣之美
去過不少寺廟,中臺禪寺究竟不同。寺廟高三十七層,塔寺合一,一改傳統建筑格局,有民國風,有佛教寺廟基準在,更有科技的力度與現代的颯爽。炎炎夏日,曲折上山,接我們的是一禪者,身著深咖僧袍,輕聲細語,娓娓道來。中臺禪寺為惟覺法師所創,現任主持見登法師。
人來人往中,見聚法師素雅淡定,牽引我們領略寺廟。舉手投足,讓人不覺得其是出家人,但又有對其身處空門的那種尊重。到了冷氣太勁的地方,她會從僧袍中掏出薄薄的圍領,同樣的顏色,圍起來,背影看起來,有一種澄明清澈之美。中國的漢服,最大程度的繼承就是在這禪服上了。之前就知道,有禪師當初出家的起心動念,是被這一身衣縷的風華所吸引。
如果說禪寺建筑石破天驚,那么見聚法師可謂風度翩翩。這也應證了惟覺大和尚所倡導21世紀佛教弘法方向———佛法五化: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宗教不是一種教,更是一種教育。中臺禪寺創辦普臺中小學、正籌辦高中,不是培養佛教徒,而是推動全人教育。
如果說蜜娘身上充滿了生活的熱情,戴大師身上凝聚了人生的智慧,小艾爾維斯則是生命活力的迸發,那么這位見聚法師,則是宗教與生活的裁縫,依據本心,剪出自己。超越了紅塵,又依稀有紅塵的影影綽綽。
臺灣的佛教,多有宗教與生活的融合,不光中臺禪寺,更有佛光山的星云大師,倡導人間佛教,二處都是禪宗叢林。禪宗,活潑,大膽,善于跳出,回歸源頭,因此能夠無中生有,創造新局。
瞧,這些臺灣人!我們能說些什么呢?
如果說有共同點的話,那么就是,這些,都是有心之人。
臺灣文創的背后:人文與商業的惺惺相惜
內容為王
從現代社會的發展來看,一般說法是,從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再后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中,商業主導,人文恢復。如果說工業社會是男性氣質,那么商業社會堪稱女性氣質。工業社會是堅硬的,最佳的意象呈現就是隆隆向前的火車;那么商業社會就有了款曲暗通,綿力無窮。工業時代的商業,是附屬地位,核心是工廠;商業時代的商業,是火車頭,帶領著過去的積累走向未來。
工業時代更多是滿足物質的需求,商業時代則是非物質層面,因此另一主角“人文”便粉墨登場,它的孿生兄弟“創意”也開始嶄露頭角,意欲大干一場。關鍵是,中國過去的“士農工商”觀念強烈,文化人怎么從商,商又怎么擁抱文化和文化人呢?
近幾年來,智綱智庫(王志綱工作室)在眾多的實踐之后,提出“內容為王”,言下之意是,之前是科技、平臺、渠道主導,未來這些都在,但是更要向內求,內容的生產,成為公司的首要任務。而這些,緊緊憑借企業家本人,是不可完成的任務,除非他本身就是文化人,所謂文商合一。
那我們來看,臺灣是怎樣發展文創的。請隨我們的足跡。
1. 誠品書店——城市的人文燈塔
聽聞誠品書店,斷斷續續,但一直心系縈繞。此次赴臺,誠品必去。這個虧損了15年的書店,到底是怎樣的凄涼境況?身邊的傳統書店一個個倒閉,在這個電子化時代,誠品有怎樣的心力與心術,來對抗現實?
第二天我們就直接到了松煙誠品。這里是臺北中心區,依托原日駐時期的松山卷煙廠,整改一新,成為文創孵化器,旁邊建起與舊廠呼應的大廈,誠品生活館,誠品書店,誠品行旅(主題酒店)側身其中。
創始人吳清友,并非文化人,當年一場大病,讓他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天問:“我是誰,從哪里來,將向何處去”。后拋棄舊業,投身書店,大概是因為書里有解決人生困惑的智慧。一路上,艱難險阻,都過去了。最重要的秘訣是,他的堅持,贏得了文化人與商人同道們的共同支持。
上下四層,儼然是書籍為主題的商業綜合體,里面都是需要扶持孵化的小品牌,從服裝,到生活用品,到傳統工藝品,到手工制作等等,不一而足。要問這個綜合體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簡言之,就是到處彌漫的書香氣息。當一個個用心設計與制造出來的物品聚集在一起時,便產生了一種場的力量,上文所述的“掌生谷?!本褪侨龢牵液献饕呀浻辛四觐^。
誠品行旅(主題酒店)靜靜地安于大廈的角落。一進門,就看到兩層的大書架把一面墻壁占滿,大堂由設計感十足的沙發和“垂臺燈”構成,坐下便有大提琴緩緩響起,不同于許多五星級酒店的中央琴臺,規制井然,這個樂師虔虔坐在一個角落里,演奏如歌的行板。服務員不過分熱情,有分寸地工作。正如好大學不需要高樓,好酒店也不在于其豪奢,而在于其適可而止,冷熱合宜。
從書店到生活館,再到主題酒店及其它,誠品正在打造其新時代的復合業態,堪稱有溫度有情懷的設計師品牌的航空母艦,這是“反書店時代”的書店異業聯盟出路,當然,大陸市場廣闊,在臺灣研發,中試,到大陸拓展市場,穩步行走,應該前景斐然。
2.琉璃工坊——絢麗的文化沉潛
第一次接觸琉璃工坊是在上海的泰康路,田子坊對面,當時路過,被其絢麗多彩的空間藝術所吸引,原來是餐廳。這一次赴臺,竟是“轉角處遇見它”。考察完誠品生活館,天色漸晚,我們便信步覓食,來到一塘池水前,慨嘆鬧市中有這樣的靜謐所在,回首,一所同樣絢麗的空間躍然眼前,進去一看,便定下心來,晚上就在這兒用餐了。
琉璃工藝品的陳列占據一半空間,剩下是餐廳。中間的長臺,原木材質,上懸一吊燈,無法形容其形其狀,只能用一句詩來表達,“一花引來萬花開”。琉璃與燈光,營造出美輪美奐的空間藝術,殊為難得的身心體驗。
琉璃,即玻璃。在中國,能把玻璃做成藝術品,而且如此細膩,如此絢麗,得了若干大獎,商業上也非常成功,就是這家了。1987年在淡水成立,創始人夫婦是臺灣知名電影人楊惠珊、張毅。他們取材中國文化元素,復興中國漢代的“脫蠟鑄造”法,這兩個門外漢,硬是半路出家,把功德做到圓滿。對于工藝,對于作品,對于管理,他們都有獨特的心法。
他們是工藝的高手,更是文案的高手。文案的價值,在于為每一個產品“找魂”。張毅就是這樣的行家里手。往往顧客是被文案打動在先。譬如,一耳墜名為“被你羽化的愛情”,文案敘述為,“堅強女人的婉約,化作匕,斬落一地的隔閡;化作羽,溫暖而密膩;永遠都不斷?!惫竟芾韽娬{情誼,也重視秩序,秩序是心中默念的秩序,是文化人從事商業的方式方法。
他們強調親手去做,體悟,更要謙虛,有良知,以一個“小我”去面對關照整個歷史與傳統的價值?!拔摇弊兊煤苄。蚨鴷ν饨珀P心,不斷學習。這已經是一個文化人的自覺自省了。恰恰,他們又從事了商業,于是便有不同。
3.食養山房——山野的古意禪靜
食養山房,全球只一家。這是其創始人的做派,永遠就一家。古有“孟母三遷”,那是因為子女教育。今有“林氏三遷”,一家做火了,容納不下客流,就關了,找一個新地方,如此,每次都火。但,火的原因竟是因為,靜到極致。
創始人林炳輝,原是一公司職員,到處奔波,偶得一地,作為茶室,后應朋友請求,開始做餐,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模樣。到食養山房用餐,預定是必須的,到了后坐定,桌上赫然有書,作者林谷芳,這位是臺灣及大陸知名的禪者,全年一衲,白色從頭到腳,在書畫,禪學上有相當造詣。他和林老板是多年好友。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房發展至現在模樣,當與林老師戚戚相關。
一是有文化欲求的商人,一是通達無界的儒士。
濂溪書堂有詩:田間有流水,清池出山心。山心無塵土,白石照沈沈。從都市中驅車來到新北,踏入柴扉,一路溪水淙淙,綠蔭蔽日,正是詩中的意境。其園林的設計功力深厚,簡約清潔,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雅致卻不拘束,寧靜又有禪機,緩步抬足,竹葉搖曳,透過黃黃的燈光投影于白色的石板上,真的是抵達了東方居住美學的神經末梢。
可以設想,林谷芳先生一定不會自己去做餐廳,而林炳輝先生如果不懂得林老師的文化素心,也就不會有現在的樣子。中國古代有文人騷客,為樂坊伶人填詞,算是滲透到市井業態中的一例。這里的草木石泥,光影蛙鳴,虛虛實實,隱隱約約,哪里只是物理空間上的哲學,佇立片刻,心中的世界開始澄明。
茶房中緩緩流淌低啞渾厚的古音,房內空無一人,茶幾、插花、蒲團、茶席、茶具、窗欞,這些組成一個人文細膩空間,剩下都是無。兩人端坐,一人泡茶,兩人喝茶,言語無需多,坐著,便是一場浩浩蕩蕩的交流了。
至此,明眼人早已看出,以上三家的共通之處,它們都是生活美學的踐行者,還有,就是它們背后隱藏的文化人與商業的和解,融合,商業尊重人文,人文容納商業,在市場經濟時代,探索出文化人(或知識分子)的歸屬。
而政府對此也是不遺余力,臺灣60年代制造業起步,后來也是面臨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問題,產業如何煥發新姿。在97年臺灣便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后來也是星星之火,少數文化人介入,再從概念化階段發展到了產業化階段,商人群體大勢介入,政府也大力推動,出資出力,誠品生活館所在的松煙就是全臺灣的文化創意中心,其愿景便是孵化未來文創的強力品牌,北伐中原,及五大洲。
“文創+”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