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片免费视频-a级片免费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95免费观看体验区视频|www.newcdi.com

王志綱工作室微信二維碼
王志綱工作室
微信號:wzggzswx
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
行成于思
鄧公的遺產
王志綱工作室 2018/12/30

編者按

前些天,一篇名為《鄧公的遺產》的文章在網上流傳開來,短短兩天時間,閱讀、轉發者數以百萬計,網友們熱議紛紛。現小編特將作者本人精校、修改、并親自撰寫后記的完整版《鄧公的遺產》整理成文,作為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


作者:王志綱



人類歷史上,面對民族災難,國內外都不乏勇擔大任、置生死榮辱于度外的先賢。時勢與英雄交織,構成了一個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前些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至暗時刻》,講的就是面對”二戰”這樣千古未有之變局,納粹大軍壓境英倫三島,丘吉爾以救火首相的身份,力排眾議,打倒綏靖主義,帶領英國走出了至暗時刻,歷史造就了他,他也改變了歷史。


我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的《光榮與夢想》,其中就描述了1932年到1972年清明上河圖式的美國全景畫卷。經濟大危機下的美國搖搖欲墜。身患殘疾的羅斯福史無前例地四次當選總統,推行新政振興經濟,在“二戰”中縱橫捭闔,挽狂瀾于既倒,使美國再次強大起來,并站在世界之巔七八十年,讓美國成了全世界的“光榮與夢想”。如今的特朗普喊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可能也是想做“羅斯福第二”吧。


縱觀中國歷朝歷代,從商鞅變法到王安石的熙寧新政,再到萬歷年間的張居正,改革者前赴后繼,然而終究失敗者多,成功者少,且大多以悲劇收場。面對改革開放這道難題,其局面之復雜、變化之深刻、影響之廣泛可以說亙古未有。鄧小平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擔此大任,這種氣魄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而且他最終成全了這份偉業。


1978年的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距今已經40年了,97年小平與世長辭,到如今也有21年了。一切作為旨在討好世人的政治人物,只能叫作政客;政治家的偉大需要用時間來衡量。小平在世時背負了很多罵名,百萬大裁軍,推動老干部退出歷史舞臺,國企改革、工人下崗……但40年后回頭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都是改革年代的受益者和過來人。


隆重的紀念活動看似已經塵埃落定,但真正的紀念絕不僅僅是鮮花與掌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當下特朗普掀起圍堵中國的浪潮,國內外面臨空前復雜的矛盾。全社會充斥著各種疑惑、迷茫、焦慮,甚至不同的聲音,中國又一次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只有徹底地回顧、整理、繼承鄧公的遺產,繼往開來,才是對小平和這個偉大時代最好的紀念。


有關改革開放的大道理,社會各界已經講了不少,在我看來,改革開放不是動聽的小夜曲,也不是恢弘的交響樂,更沒有什么故弄玄虛、高深莫測的理論。某種程度上,小平是個俗人,我們也是俗人,我通過自己的經歷,講一些再通俗不過的道理,或許能夠從中找到這個古老大國突圍與復興的密鑰吧。


一個早已遠逝的政治人物,為何每逢重要的時間節點,老百姓都會懷念他?其原因再俗不過,并非小平其人其事有多么偉大,而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因他而變好,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追求幸福自由的權力都得到了尊重。可別小看這一點,在漫長的幾千年封建史,幾百年近代史,數十年新中國史里,階級歧視牢牢的鉗制著人們的思想。就算在自詡為最公平的年代里,人們依然按照血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政治賤民和知識分子被打入永世不得翻身的地獄。而這一切不公平都在小平手中被顛覆。


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有“終點”的公平,但是小平起碼給人民以“起點”上的公平,無論你是農民、工人、還是知識分子、右派、社會邊緣人士,只要你努力、勤奮、敢于挑戰、永不放棄,你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次所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鋒中的企業家群體,誰不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哪有一個太子黨?全都是以草根之身崛起,并成就了一番偉大事業的奮斗者。這正是一個偉大時代最有魅力、最引人向往的地方。在這個野心年代里,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能升起來的都是太陽。成功者不必感謝誰的恩賜,失敗者亦無愧平生,畢竟曾經奮斗過。


無需否認,這四十年當中依舊存在著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道德問題、生態問題、制度問題……還有太多痼疾急需解決,但每個人頭頂的天花板已經打破,人能夠為自己的命運做主,這種“公平”才是鄧公留下的最寶貴的政治遺產。


站在當下回頭來看,小平如何開創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客觀上的政治遺產背后,主觀上的思想遺產又是什么?這就要從小平的個人經歷開始講起:

1



時事與英雄


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人們為這個問題爭論了上千年,可能還會一直爭論下去。但在小平身上,我認為“英雄”與“時勢”,應該是六四開。


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經說過:“中國并不是必然會出現一位鄧小平這樣的政治家,他出現了,并且改變了中國,這是中國的幸運” 。


如果沒有復雜多變,驚心動魄,九死一生,慘絕人寰的中國近代史,難以篩選和錘煉出像鄧公這樣的偉人。常人印象中的小平,是一位打橋牌和麻將、抽香煙、喜歡讀武俠小說的老人,很少有人記得,他年輕時也是從死人堆里走出來的。1948 年的淮海戰役,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指揮 50 萬大軍,堪稱一將功成萬骨枯。血與火讓他養成了不世出的直覺和掌控力,也養成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氣度。別人感覺天都要塌了的時候,他根本不當一回事,雖然平時話不多,但每一句話都分量很重。這些個性都是在千軍萬馬中錘煉出來的。


除了戰爭,小平的政治生涯也很跌宕,一輩子三落三起,可謂是九死一生。但所幸1933年小平第一“落”,是以毛派頭子的身份“挨整”,所以日后雖然幾次遭難,但毛澤東始終把鄧小平的問題當作內部矛盾,處理起來也留有余地。其中原因,除了看中小平的才華,可能在內心最深處的敵我之分里,還是把小平當成了自己人吧。76年批鄧的風潮中,小平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但保留黨籍,以觀后效。這最后的溫柔——“保留黨籍”,對于日后小平再次復出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1975年,20歲的我已經非常關心政治了。當時全國稍有點頭腦的人,都明顯地感到日子好過了些。小平主持工作以后,用他獨特的方式,從整肅鐵道部門開始,恢復生產,整頓科技,鼓勵文藝發展,逐漸糾正十年浩劫期間造成的紊亂和無序。


然而好景不長,以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的上書事件為導火索,政治局勢發生了180度大轉彎,矛頭開始指向鄧小平,反擊右傾翻案風一浪接一浪。當時我們真的很絕望,在黑云壓城中好不容易看到一點亮光,一下子又陰云四合,整個中國又要走上極左的不歸路。


此時幾乎所有人都心情非常沉重。中國向何處去?我們向何處去?在本來就很壓抑的環境下面,天災人禍又接連發生,唐山大地震,天降隕石,朱德去世,最讓人悲痛的莫過于1976年1月突然傳來周總理去世的消息。周總理輔政26年,經濟、外交、教育、國防、科技各個方面可以說全部一肩挑,尤其是在文化革命中,獨撐危局長達十年,以至于大家都養成了習慣,只要周恩來還在,這個國家就垮不了。


但是沒有想到,周總理突然就走了,他1972年就查出了癌癥,又帶病工作三四年,已經是藥石無救。一位偉大政治人物的離世,讓很多有遠見的人都感到大廈將傾,國家要出大問題了。但沒有想到,總理追悼會居然由小平來致悼詞。大家又心存僥幸,雖然一邊在批鄧,但一邊還得讓小平致悼詞,他還是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總理,可能還有一線希望。沒想到,總理的尸骨未寒,小平馬上又被打倒了。


這一下子,老百姓心里面所憋的怨氣,對國家的絕望,和十年難以容忍的憤怒,終于到了1976年清明的時候爆發了。各界民眾涌入天安門,在天安門前發泄怒火,悼念周總理,這期間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詩歌。最經典的一首就是: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杰,揚眉劍出鞘。有很多人甚至在天安門紀念碑上吊了很多小瓶子,用象征性的方式呼喚小平。


終于十月春雷,天不負我。“四人幫”倒臺,具體故事就不講了,但其中以葉劍英元帥為代表的黨內健康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希望雖然來臨,但還是那個問題,中國向何處去?沒有一個經天緯地的人,根本把不住中國這艘破船。在這個問題上,葉帥確實了不起。他深知只有鄧小平能堪當此大任,所以他強烈呼吁,利用他的影響力,聯系黨內很多積極的健康力量,讓小平出來工作,這一點應該說是功勞卓著。


最后小平終于又走上了政治舞臺。印象特別深,20來歲的我在貴州大山深處閉塞的小縣城中,成天豎著耳朵關注北京的新聞,因為政治和我們的命運太關聯了。


終于有一天,一個在北京體育學院讀書、比我大幾歲的老兄回來了,他一回來等于帶來一個中央電視臺,我們都圍過去,聽他從北京帶回來的消息,其中最震撼的新聞就是小平復出。


在北京工體一場香港足球隊同中國青年足球隊的比賽上,他們突然看到小平出現在了主席臺上,全場所有人站起來鼓掌歡呼,球都顧不上看了。民心向背,可見一斑,大家對鄧小平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這里面講個小故事,我幾年前遇到了小平的妹妹鄧先群女士,她退休前曾經是總政群工部的部長。那天我們在三亞正好遇到,鄧女士特別和藹,在聊天過程中,我越看她長得越像晚年的小平,于是順勢問了個問題:“你們鄧家是不是有長壽的基因啊?”她說在鄧家,90多歲是很常見的。我開了一個玩笑,我說小平幸好長壽,小平不長壽的話,中國的改革就完了。她說怎么這么講?我說:“你想想,如果小平只活到75,就不可能當改革開放的船長;如果小平只活到80歲,中國的改革就會中途顛覆,如果小平只活到87歲,他就不能南巡,然后左傾主義就要冒頭;幸好小平活到了93歲,最后才能夠以88歲的高齡南巡,終于把中國這艘航船推上了改革開放的不歸路。”


小平作為一個政治家,從死人堆里走出來,政治上三起三落,在中華民族處于“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候擔任船長,不僅是罕見的高壽,更沒有老糊涂,反而是老而彌堅,帶領我們走出激流險灘。這點上我真的只能歸結于冥冥當中的天意了。


我們經常講時勢造英雄,我想在中華民族命運轉折點上,特別歸結到鄧小平身上,時事頂多只占了40%。中國近代史上的艱難困苦,九死一生,復雜紛呈的時局,再加上個人跌宕的命運,終于磨練出這么一個偉大的政治家。


剩下的60%,則是英雄造時勢,正是小平的高壽、他的睿智、他從青年開始,長達七八十年的風風雨雨所磨練出來的非常卓越的的才干和掌控力、面對驚濤駭浪化險為夷的能力。正是這種不世之才,才使得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先例的改革,在中國獲得了基本的成功。


回頭看整個社會主義體系的國家,幾乎都在搞改革。蘇聯干脆把自己改沒了,東歐改得七零八落,朝鮮也在艱難的嘗試中,唯獨一個在改革上嘗到甜頭的是越南,我們叫改革開放,越南叫革新開放。名字只改了一個字,內容上更是照搬中國,利用后發優勢,蕭規曹隨,竟然也獲得了成功。這也算是鄧公遺產的國際化案例吧。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鄧小平也改變了歷史,那他究竟如何改變了歷史?


2



尊重人性,尊重常識,順應規律


貫穿鄧小平思想最核心的東西,我認為有三點:尊重人性,尊重常識,最后必然順應規律。


小平有別于幾乎所有政治人物的最大特點,就是尊重人性。這點聽起來簡單,但絕大多數政治人物做不到,人一旦站得太高,權柄太重,隨便的一句話、一個決定,帶來的可能是一代人的命運轉身。被權力綁架的人,肯定會喪失對人性最基本的尊重,對人性的扼殺在極左年代里尤為普遍。


而小平不一樣,他非常珍惜平凡人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對子孫,毛毛(鄧小平女兒)的回憶錄中寫到,在江西的日子里,他經常給身患殘疾的兒子鄧樸方擦身子、洗尿片,我們能感受到他作為父親的那種痛苦,他認為自己拖累了孩子。在江西三年多的時間,是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個人和家庭生活最艱難的時候。這期間他通過汪東興多次給中央寫信,在這些信中,他很少對自己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卻充滿了對家人的關愛。1978年,小平復起之后,雖然日理萬機,他依然盡量每天晚上全家上下一起吃飯,享受“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除了對子女舐犢情深,小平的感情同樣寄托在人民身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農村改革。我出生在貴州最窮的地方,我深深地知道農民們的辛苦。 60年代最困難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我很多農村的親戚都在這場災難中餓死,這也是我們那代人的集體回憶。


后來我在蘭州大學讀書,甘肅和貴州一樣,也是非常赤貧,所以我對饑餓和貧困有著深刻的感受。所以在政策和政治風向稍微松動以后,最先要改變命運的就是貧窮地區的農民們。甘肅、貴州、還有安徽等地,